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什么是肌少症?对老年人有什么影响?

发布日期:2024-07-01

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肌肉力量或躯体功能下降,多见于老年人,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少肌症[1]。据报道,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为20%,而在高龄老人则达到了50%至60% [2]。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中肌少症的患病率将上升,预计到2050年全球肌少症患病人数将超过2亿,肌少症将成为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2]。

中国古代医籍未见有关肌少症病名及证型的描述,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痿证”“痿癖”的范畴。病位主要在四肢肌肉筋骨,其病根与五脏相关,五脏之为病,皆可令人致痿。中医认为其病因与先天不足、后天筋肉失于濡养有关,关键在于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津微不能输布四肢,导致不能濡养四肢肌肉,是发生痿证的重要病机之一。

肌少症的危害有哪些呢?肌少症容易引起骨折、跌倒、增加卧床时间和活动受限,以及增加感染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由于这些伤害,导致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肌少症的治疗主要是各方面的干预,主要包括营养治疗、运动锻炼及药物治疗,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和逆转肌肉质量和力量的下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干预

目前国内普遍推荐以抗阻力训练为基础的运动干预作为肌少症的一线治疗方案,每次抗阻训练建议持续30分钟及以上,每周至少2至3次,两次训练的时间需间隔48小时,至少持续12周。运动干预的类型推荐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平衡训练。

j热身:进行主体运动训练之前应进行3至5分钟的热身运动,一般选择慢走和关节活动,以调整身体机能和状态,从而增加运动的效能,减低运动中肌肉、韧带、关节因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k抗阻运动:是运动干预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以渐进式增加运动强度为特点,使肌肉产生的力量能够移动或抵抗所施加的阻力,可以采用座位抬腿、举哑铃、拉弹力带等,根据患者体重制定相对安全的重量阻力。

l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功能、运动耐力,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抗阻训练的适应,从而形成运动的良性循环。

有氧运动包括:

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国内外最普遍推荐的6分钟走、2分钟高抬腿、骑健身车,也可以选择中国特色的传统运动健身方式,如健身舞、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持续时间:在进行抗阻训练的前提下,建议每次有氧运动10至20分钟;单独进行有氧运动,时长可相应延长至30至45分钟,每周至少3次。

m平衡运动:可帮助肌少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保持身体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及其他训练。静态平衡:三步势平衡、单腿站立运动。动态平衡:坐立坐训练、行走训练。其他训练:我国传统的健身方式如健身舞、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j休息与放松:完成连续的抗阻训练、有氧训练及平衡训练后,应慢走2分钟,拉伸当日锻炼主要肌群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运动干预的持续规律进行。

另外,肌少症非常需要营养支持治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首先要有充足的蛋白质的摄入,摄入量与肌肉的质量与力量成正比,优质蛋白占一半以上,优质蛋白主要来源于牛奶、鸡蛋、各种肉类。

2、维生素D3的摄入,主要来源于在户外晒太阳半小时以上。

3、在控制热量的的情况下,多摄入深海鱼类、海产品等。

4、多吃一些深颜色的蔬菜、水果和豆类。

现代中医临床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集中于补益脾胃,具有补胆益气功能的药物能够提高线粒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骨骼肌的损伤,进而延缓肌少症的发生和发展,多个调理脾胃为主的方剂(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联合营养支持、运动锻炼治疗肌少症。针刺治疗老年肌少症,虽有“独取阳明”“主取阳明”“多经多穴”等不同取穴方法,但以多选取阳明经穴位为主要原则,如选取足三里、太溪、三阴交、肩髃、曲池、合谷、等穴位。中医推拿通过较为柔性的按、压、拿、捏法等手法刺激经络腧穴和关节肌肉,最终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的作用。中医适宜技术,如穴位贴敷、易罐、砭石灸等,能调节患者脾胃,进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1]崔华, 王朝晖, 吴剑卿, 等.  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 [J]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2) : 144-153.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3.02.002.

[2]陈茜,邹敏,丁毅.住院老年男性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4,49(05):716-721.DOI:10.19367/j.cnki.2096-8388.2024.05.014.

[3]代飞,张君宇,朱才丰.中西医防治老年肌少症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4,19(04):590-593.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陈婧姝、王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