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所以秋季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立秋过后的这两周时间,中医称为长夏,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属于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因此,脾对应的季节是长夏,即每季的最后十八天。提到长夏,在中医里有一个特殊的定义,在这里并不代表夏天很长,也不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在易经里,春三月并不是一月到三月,而是把第三个月最后的两周,和夏天的第一个月最早的两周,即春夏相关的前后两周合并成一个月,这个月就是长夏。如此类推,传统意义上的夏秋两季中夏季的最后两周和秋季的最前两周合并成一个月,也归为长夏。秋冬两季中秋季的最后两周和冬季的最前两周合并成一个月,同样归为长夏。
长夏是中医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医在养生和疾病治疗中对季节特征的重视。中医认为四季的划分中,如果没有长夏这个阶段,天气变化会显得过于突变,从而失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应。
立秋以后这段长夏时期是养护脾胃的重要时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避免湿气侵袭和脾胃功能的受损。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在炎热的夏季喝冷饮,吃瓜果来解暑,但是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摧残”,脾胃很容易受到寒湿侵袭,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到,在“夏秋之交,长夏之时,湿气主令,暑热未去”。因为暑邪未尽,湿气已生,所以吴鞠通称之为“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湿气通于脾,所以夏末秋初这段时间,很容易发生脾胃不适。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即西医所说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外治法如针灸、火针、温针灸、砭石灸、督任脉灸、拔罐、中药熏洗足部、耳穴压豆、穴位埋线,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一直有良好的疗效[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2]。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较好,主要通过改善胃肠动力障碍、调控胃电节律、调节内脏敏感、调控脑肠轴及脑肠肽相关激素、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调节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
砭石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将砭石的超声波和远红外作用结合艾灸的温通血脉,活血止痛的作用,再结合手法治疗,能够更有效疏通经络,散结化淤,通导全身[3]。
耳穴压豆,明代医家张仲景认为:“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因此当在耳穴上进行针刺或是贴压王不留行籽等操作时,可以对疾病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因为此法有操作便捷、可控等优势,在临床上广受欢迎。
埋线疗法[4]是一种将可吸收线埋入穴位,让其在被人体彻底吸收前可以长时间的对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中医常见外治法。此方法操作便捷,还可进行较持久刺激,在临床治疗上,对于慢性病如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肥胖疗效佳且患者接受度高。
参考文献:
[1].刘启华与章浩军,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04):第49-51页.
[2].陈琪与徐派的,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医学报, 2024. 39(08):第1707-1712页.
[3].刘启华与章浩军,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04):第49-51页.
[4].艾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_肖美滢.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赵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