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痒!痒!痒!慢性荨麻疹,日常护理要注意什么?

发布日期:2025-02-21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大于6周[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可诊断慢性荨麻疹。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免疫异常、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多方面[2]。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加强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等,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与急性荨麻疹相比,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或诱因通常更难以明确[2]。



一、日常该如何保养皮肤呢?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①使用温水及温和的洗浴产品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

②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避免过度摩擦导致皮肤破损;

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在潮湿的环境中,以防止细菌滋生。

(2)避免刺激性物质接触

①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药物、植物等。

②选择纯棉、透气的衣物和床品,避免合成材料制成的衣物导致皮肤不透气。

③尽量避免接触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洗涤剂、清洁剂等。

(3)选用合适护肤品进行保养

①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

②使用具有保湿功效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水分,有助于缓解皮肤瘙痒和干燥。

③外出时使用防晒霜,避免阳光直射皮肤,以免加重荨麻疹症状。



二、如何在饮食上进行调整呢?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和免疫功能。确保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以支持免疫系统功能。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


1. 推荐适宜食物清单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香蕉等。

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绿茶、葡萄籽等,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油等,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


2. 忌口食物及注意事项

忌口过敏性食物:如花生、乳制品、面筋等,对于已知过敏的食物应严格忌口。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烟酒等,可能加重荨麻疹症状。

注意食物添加剂:某些食物添加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应注意阅读食品标签。



慢性荨麻疹患者要正确进行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途径。


心理压力可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从而诱发荨麻疹。长期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荨麻疹病情加重,增加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心理压力和荨麻疹可能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

深呼吸与冥想:通过深呼吸和冥想练习,可以放松身心,减轻心理压力。

积极心态: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增强自信心。

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

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解荨麻疹与心理压力的关系,学习应对策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轻心理压力。在医生建议下,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改善睡眠质量。



慢性荨麻疹患者要积极进行运动锻炼,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持之以恒,提高身体素质。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代谢,增强免疫力。

力量训练:如举重、引体向上等,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影响免疫力。


在运动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运动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避免潮湿引起荨麻疹发作。避免在寒冷、大风天气进行户外运动,以免刺激皮肤。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每周安排3至5次运动,每次30至60分钟,逐渐提高身体素质。尝试不同种类的运动,以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提高整体抗病能力。



如有需要,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哦!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是慢性荨麻疹的常用治疗药物,主要通过阻止组胺受体结合来减轻症状,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

抗过敏药:对于与过敏有关的慢性荨麻疹,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过敏药,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以减轻过敏反应。

局部外用药:如止痒药、抗炎药膏等,可外用于皮肤患处,减轻瘙痒和炎症。


温馨提示: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抗组胺药通常会导致嗜睡等副作用,最好在晚上服用;抗过敏药则应根据病情和医生指导使用。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此外,慢性荨麻疹患者应定期就医,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应尽可能找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根据病情变化,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使用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并遵循医嘱。同时,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参考文献:

[1]Zuberbier T, Abdul Latiff AH, Abuzakouk M,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EAACI/GA2LEN/EuroGuiDerm/APAAACI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J]. Allergy, 2022,77(3):734 - 766. doi: 10.1111/all.15090.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徐金华,郝飞,唐慧,赵作涛,姚煦,肖汀,宋志强,李捷,梁云生,龙海,陈雪,王朵勤.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12):1041-1049.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护理组文焕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