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颈动脉斑块:体检不可忽视的中风“预警信号”

发布日期:2025-04-17

一、颈动脉斑块有多常见?

研究显示,我国约1/3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这意味着每三人中便有一人可能在体检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值得注意的是,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脑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达80%。尽管斑块多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年来45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比例也在逐渐上升。


二、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位于颈部两侧,是向大脑输送血液的“主干道”。一旦这条通道出现堵塞,大脑可能因缺血缺氧引发严重后果。

动脉斑块是血管壁内沉积的脂质、钙化等物质,形似黄色粥样物,故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血管垃圾”若长期积累,会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阻碍血液流动,最终可能因斑块破裂或脱落引发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关键提示:早期发现并评估颈动脉斑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三、为何颈动脉更易形成斑块?

颈动脉是心脏向大脑供血的“必经之路”,其分叉处血流缓慢且易产生湍流,如同河流分叉口易沉积泥沙,此处更易形成斑块。此外,颈动脉位置表浅、走向固定,便于超声检查,因此成为评估全身动脉健康的“窗口”。通过颈动脉超声结果,医生不仅能判断斑块性质,还可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四、哪些因素会加速斑块形成?


(一)危险因素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

· 可控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 不可控因素:年龄(50岁以上风险升高)、性别(男性风险更高)、遗传因素等。


特别提醒:斑块稳定性还与血流剪切力、斑块形态(如脂质核心大小)、炎症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如何判断斑块是否危险?

斑块分为易损斑块(易破裂)和稳定斑块,需通过以下检查综合评估: 

1. 颈动脉超声:低回声或不均匀斑块多为脂质核心,易破裂;高回声均匀斑块多为纤维性,较稳定。

2. CT/MRI血管成像:精准显示狭窄程度、斑块成分(如钙化、出血),MRI还可检测炎症和微血栓。

3. 血压血脂监测:动态血压记录和血脂水平检测是评估风险的基础。 


注意:若超声提示颈动脉狭窄超过50%,需进一步CT或MRI检查。






六、发现斑块后如何干预?

1.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盐低脂,增加膳食纤维,控制总热量。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戒烟限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摄入需严格限量。 


2. 慢病管理:

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具体目标因人而异)。  

糖尿病患者应维持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3. 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减少破裂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部分高危患者需遵医嘱使用。 





七、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颈动脉斑块虽常见,但通过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中风风险。建议以下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 

1. 40岁以上,尤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  

2.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3. 长期吸烟或肥胖人群。 



斑块不是“绝症”,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科学管理,才能守护血管的“生命线”。  


温馨提示: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临床医生评估,请勿自行用药。 




参考文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 刘碧云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 刘玉、杨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