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中医新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内在调理师”

发布日期:2025-04-18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如何早期识别并科学干预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出发,为家长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实用方法。



一、中医理论下的青少年情绪与脏腑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的论述,揭示了情志与脏腑的内在联系[2]。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期,脏腑功能尚未完善,情绪波动对健康影响更为显著:

1.肝主疏泄:长期焦虑抑郁情绪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胁肋胀痛、嗳气叹息等(《中医基础理论》)[3]

2.心主神明:过度压力耗伤心阴,出现失眠多梦、心悸烦躁(《景岳全书》)[4]

3.脾主运化:情绪压抑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食欲异常(《脾胃论》)[5]



二、居家小妙招

精准识别孩子心理情绪问题

1.观察日常行为变化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咱们在家就可以先从“望”开始。如果孩子原本性格活泼开朗,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和人交流,或者频繁出现咬指甲这类小动作,这可能是心理情绪出现问题的信号。另外,饮食习惯也不容忽视。要是发现孩子食欲大增或者锐减,这也是异常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脾胃是后天之本,情绪波动会干扰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饮食出现变化。《脾胃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情绪对脾胃的影响不容小觑[5]。

2. 留意睡眠情况

睡眠是观察孩子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中医认为,夜间睡眠时人体阳气入阴。要是孩子经常难以入睡、多梦易醒,或者在睡眠中出现磨牙、盗汗等现象,很可能是情绪问题引发了心肝火旺、心神不宁。

3. 倾听孩子的言语表达

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从他们的话语里捕捉情绪变化。要是孩子频繁抱怨学习压力大,说自己孤独无助,或者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信心,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同时,留意孩子说话的语气和语速,语气低沉、语速缓慢,可能是情绪低落;语速过快、言辞激烈,可能存在焦虑、愤怒等情绪。



三、家庭应对策略

1.营造和谐环境 

遵循“天人合一” 理念,建立温馨家庭氛围:

夫妻和睦相处,避免争吵

每日设置亲子交流时间

减少电子设备干扰

2.中医调理方法 

传统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调节气血

穴位按摩:

内关穴(腕横纹上3指):宁心安神

神门穴(腕横纹小指侧):缓解焦虑

食疗辅助:百合莲子粥(清心火)、玫瑰花茶(疏肝理气)

3.有效沟通技巧 

倾听时保持眼神交流

使用 “我知道你很辛苦”等共情语句

引导情绪命名:“你现在是不是感到挫败?”



借助中医的智慧与方法,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识别孩子的情绪心理问题,并给予他们温暖、科学的支持与引导。当发现孩子出现持续失眠、自伤倾向、社交退缩等严重症状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将中医情志理论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有机融合,能够为孩子提供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中医情志疗法等全方位、个性化的专业心理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

[2]原著佚名,注释者王冰.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1.

[3]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张介宾(明).景岳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1.

[5]李杲(原著).脾胃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杨肇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