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常发生于行经前后或经期,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酸等不适。中医认为与气血不畅、寒凝胞宫、肝肾亏虚有关;西医则归咎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及子宫平滑肌问题。
针灸治疗:传统针灸中,普通针刺依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原则,辨证选穴,如关元(脐下三寸,补元气暖胞宫)、气海(脐下一寸半,助阳气推动气血)、三阴交(三阴经交汇,养血活血)。毫针刺激穴位,助经气运行以止痛。火针独具特色,将特制针具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直击痛源。一方面,高温可松解肌肉及筋膜紧张,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引发的阵发性牵拉痛;另一方面,温热之力穿透深层组织,驱散寒邪,对寒凝阻滞型痛经具有一定效果。
艾灸:艾灸以艾绒等燃烧产生的艾热刺激穴位,常用上述穴位,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为寒凝、气血不畅型痛经“解围”。
中药调理: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精准用药。对于气血虚弱型痛经,八珍益母汤堪称良方,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养血活血,诸药协同,滋养气血,改善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痛经。寒凝血瘀型痛经,则以少腹逐瘀汤为先锋,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共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破除寒凝血瘀的症结,有效缓解疼痛。
耳穴压豆: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疗法,选取耳部的子宫、内分泌、交感等穴位,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其上。患者闲暇时轻轻按压,通过刺激耳部神经,调节内分泌与经络气血。耳部穴位如同身体的“微缩调控站”,这种持续的温和刺激,能从细微处助力气血运行,缓解痛经不适,且便于女性在日常随时操作,为生理期增添一份轻松。
不过,针灸治疗有禁忌,孕妇、经期血量过大、皮肤破溃感染者不宜,火针尤甚。
若您正被痛经困扰,不妨前往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寻求专业帮助。这里汇聚了一批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他们擅长运用上述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结合您的具体症状、体质进行辨证论治,为您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助您驱散痛经阴霾,重新拥抱舒适自在的生理期。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彭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