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风平浪静,一到晚上就浑身起包,痒到想挠穿床垫!”
“明明没碰花粉海鲜,皮肤却突然肿成地图,像被隐形的蚊子大军围攻!”
如果你也经历过这种“痒到怀疑人生”的瞬间,别慌!这很可能是荨麻疹在搞“偷袭”——它像武侠小说里的暗器高手,来无影去无踪,但中医有妙招,专治它的“七十二变”!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其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皮疹形态多变像蚊子包,像地图,甚至肿成“香肠嘴”“灯泡眼”。其二,来去如风,几小时内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仿佛在玩捉迷藏。荨麻疹发作起来就如一场“皮肤上的游击战”——风团骤起骤退,瘙痒钻心,让人坐立难安。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侵袭、饮食不适、情志内伤、气血虚弱等。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常与寒或热相结,风寒之邪外侵可于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或风热之邪瘀于腠理引起营卫失调,从而引发荨麻疹。如《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中提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状如麻豆,甚则渐大,搔之成疮。”而食用海鲜、辛辣、刺激类食物,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易导致湿热内蕴、化热动风,或服用某种药物后淤积于皮肤,也而引发荨麻疹。如明代戴总恭在《证治要诀·发丹》中提出:“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脾风。”另外,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郁而化火,或平素体质较弱、气血不足,或久病伤气,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生风化燥等,都可引发荨麻疹。
根据上述病因,荨麻疹的中医病机辨证可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胃肠湿热证、血虚风燥证等证型。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如风寒束表型荨麻疹宜散寒疏风、止痒解表;风热犯表型荨麻疹宜清热疏风、解表止痒;胃肠湿热型荨麻疹宜解表疏风、通腑泄热;血虚风燥型荨麻疹宜养血润燥、疏风止痒等。除了口服药物,我们还可以结合中医外治法如中药外洗、耳部埋针或压豆、自血疗法、刺络放血拔罐等,疗效更佳。
在治疗荨麻疹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鱼腥等刺激性食物或者发物,如辣椒、海鲜、牛肉、羊肉、榴莲、芒果等。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荨麻疹的症状,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同时,还应避免饮酒和吸烟,以免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荨麻疹的复发。
荨麻疹的反复发作,实为身体发出的“失衡警报”。通过辨证施治、调整生活方式等,患者有望打破“痒—抓—更痒”的恶性循环。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好脾胃、调和气血,方能解开荨麻疹背后的“阴阳失衡密码”,让皮肤重归宁静。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荨麻疹专病门诊钟玲玲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