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文章标题,大家可能会想:看中医还需要准备吗?我经常去看中医都没准备呀!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看中医时配合好医生的“望、闻、问、切”,不仅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中医解决健康问题。
一、素颜就诊,展示真实体征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包括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及舌象等。
就诊前,务必保持素颜,不化妆、不涂口红、不戴美瞳、不做美甲。化妆品、美瞳和美甲会掩盖身体的真实色泽,影响医生判断。例如,口唇面色可反映气血状况,甲床颜色常用于判断末梢循环功能。
二、保持自然,规避气味干扰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指听患者的语言气息、呼吸强弱、咳嗽缓急等,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嗅气味则是通过嗅患者身体、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气味,辅助诊断。
就诊前,不要食用大蒜、洋葱、榴莲等气味浓烈的食物,也不要咀嚼薄荷糖、口香糖,同时避免喷香水、使用气味浓重的护肤品,或穿戴香薰衣物、饰品。这些气味会干扰医生的嗅诊判断。
三、充分准备,清晰陈述病情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关键环节,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等,以获取病情资料。问诊内容广泛,涵盖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以及个人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等。
就诊前,患者可回顾自身症状,包括出现时间、频率、程度,以及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比如,头痛发作的具体时间、疼痛是持续还是间歇状态,是否与情绪、饮食相关等。同时,需如实告知医生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月经史,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建议提前记录,避免遗漏。
四、心态放松,呈现稳定脉象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即切脉,通过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实;按诊(触诊)是医生用手触摸按压患者肌肤、手足、脘腹、腧穴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等情况,辅助诊断。例如,腹部触及坚硬肿块,提示可能积聚等病症。
就诊前,需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以及饮用浓茶、咖啡等,这些因素会改变脉象,导致误诊。比如,剧烈运动后脉搏加快,影响医生对正常脉象的判断。就诊时应放松心情,保持安静,自然伸展手臂、手心向上,便于医生准确切脉。切脉过程中,避免说话、肢体晃动,以免干扰判断。
切诊时特殊情况需提前告知:
手臂存在伤口、红肿或活动受限等情况;
女性处于月经期间(脉象可能发生变化);
正在服用麻黄、附子、人参等影响脉象的药物。
中医切脉的最佳时间通常为清晨,此时人体经过一夜休息,未进行剧烈活动或进食,气血状态相对平和,脉象更能反映真实的生理病理状况。若无法在清晨就诊,也需保持安静、放松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或进食后立即切脉。此外,就诊常涉及血液、超声等检查,为确保结果准确,建议最好空腹就诊。
着装建议:
选择宽松、舒适、透气且便于穿脱的衣物,避免高领、紧身或装饰过多的款式(袖口过紧可能影响脉象判断)。不建议穿紧身牛仔裤、过紧打底裤,以免影响腹部、腿部检查;女性尽量避免穿连衣裙、连体裤,方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看中医时,了解并遵循“望、闻、问、切”的注意事项,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提升诊断准确性。希望大家重视这些细节,借助中医智慧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特需医疗办公室 袁海蓉、杨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