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检报告上出现“骨密度低”的字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狂补钙片。“骨密度低,吃钙片有用吗?”“骨密度检测较低,怎么做运动和饮食?”......
来了,来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来了
一、骨密度低,吃钙片有用吗?
骨密度较低时,单纯服用钙片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钙片可为骨骼提供钙源,但仅靠钙片难以显著提升骨密度。
治疗骨质疏松需综合补充钙和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更有效地增加骨密度。也可在医生建议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些与骨密度相关的血液检查。
同时,补钙时应确保维生素D摄入充足,因为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
二、骨密度低,应该怎么吃、怎么动?
①摄入充足营养
摄入充足营养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要注意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最好是从食物中摄入,若不够可适当使用营养补充剂。鱼、禽、畜类、蛋类、奶制品和大豆制品都富含优质蛋白质。牛奶、大豆、坚果、深色蔬菜等都富含钙,其中牛奶钙含量高且更易人体吸收,最为推荐。坚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每天喝300毫升牛奶或等量的奶制品,可以有效防止钙缺乏。维生素D在食物中以含脂肪高的海鱼、动物肝、蛋黄、奶油相对较多,鱼肝油中含量高。
②多晒太阳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的并不多,仅从食物中摄入往往不足以满足身体需要。通过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是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建议每天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至30分钟,阳光稍强一些效果更好,但也注意阳光过强皮肤晒伤。
③坚持科学运动
坚持科学运动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未成年时期,运动对骨量的积累有很大帮助,能让“峰值骨量”最大化。跑跳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打排球等对骨量累积效果更佳。对于成年人来说,推荐规律的身体负重锻炼,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等,一周锻炼五次,每次锻炼30分钟至1小时,锻炼能增强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反应能力,降低跌倒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游泳在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效果不佳。
④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已有大量相关研究表明,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风险。
⑤避免药物滥用
尽量避免使用会增加骨丢失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有报道称,使用低至2.5至7.5毫克/天的泼尼松或等效治疗时,骨折风险就会上升。
三、骨密度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系吗?
骨密度是评估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关键依据。双能X线吸收测定(DXA)是一种低剂量X线检测方法,被公认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当T值≤-2.5时,即可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四、骨质疏松症如何治疗: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至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确。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变化,同时也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但通过科学干预,如药物治疗、营养补充和运动锻炼,可有效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延缓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常由甲亢、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因素引起。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加速骨代谢,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形成并增加骨吸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后,骨质疏松的症状通常可得到改善。
五、骨质疏松和补钙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治疗骨质疏松症只要补钙就行了。
正确方法:补钙只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措施,若有骨质疏松,请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误区二:喝骨头汤能预防骨质疏松。
正确方法: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很低,且不易被身体吸收,脂肪和嘌呤等含量却很高,因此,喝骨头汤不仅无法预防骨质疏松,还容易长胖,引起高尿酸。
误区三:长期服用钙片会得肾结石。
正确方法:虽然肾结石的主要成分包含钙,但它的形成原因并不是钙摄入过多,而是因为体内草酸含量过高。因此,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草头、茭白等,一定要焯熟后再食用。
误区四: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的疾病,与年轻人无关。
正确方法:目前骨质疏松有年轻化趋势,如有骨质疏松相关的症状,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误区五:人老了,就会骨质疏松。
正确方法: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在中青年时期,尽量提高骨量峰值,延缓或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50岁以后,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了解自身骨量。如果出现骨质疏松,要遵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刘碧云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 杨威、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