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夏至起居有讲究:中医教你睡好“阴阳交替觉”

发布日期:2025-07-12

在这“阴阳交替” 的特殊时段,睡眠作为人体与自然节律共振的重要方式,其调养之道尤为讲究。中医以“天人相应”为核心思想,从时辰、环境、情志等多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夏至睡眠养生体系,帮助我们在昼长夜短的时节里,顺应天时睡好“阴阳交替觉”,为身体注入平衡的能量。本文将了解中医教你睡好“阴阳交替觉”


夏至睡眠的阴阳密码

中医智慧深刻洞察到“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日月更迭与人体节律相呼应”的奥秘。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攀升至巅峰状态,人体内的阳气则浮于体表,而阴气则默默潜藏于内。这种独特的生理状态,悄然间对人们的睡眠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新生的阴气尚显娇嫩,难以有效收敛四溢的阳气,从而导致“夜晚难安,辗转反侧”。从经络运行的视角审视,夏至时节正值手少阴心经当值。心脏被誉为“君主之府”,它主宰着血脉的畅通与神志的安宁。炎炎夏日,心火易于旺盛,人们往往因此遭受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的困扰。《石室秘录》这部古籍中,曾巧妙地指出“夏日炎热,宜食豆类以清热解暑”,从而达到调和心火的目的。在这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当巧妙地借助自然界阴阳转换的力量,精心规划日常起居,引导体外浮动的阳气逐渐回归内藏,实现“阴气平和,阳气固秘”的理想状态。这便是夏至时节睡眠养生的精髓所在。


时辰养生秘籍

夏至时节,睡眠的金科玉律当属“子午觉”,子时也就是夜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胆经主导且阴气最盛,整个世界像沉浸在沉睡之中,是滋养阴气的好时候,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夜间11点到凌晨3点人体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顶峰,深度睡眠在此时细胞修复效能最大。午时即中午11时至13时,心经当值且阳气达到高峰,这时候午休15到30分钟就像给心脏打了一针活力“能量棒”,可收敛心气、驱散身心疲惫。夏至夜晚短白天长,中医专家提出“迟眠晨兴”的生活方式,强调要在23时前睡觉、5至6时醒来,这不是提倡熬夜,古籍《遵生八笺》说“夏日宜晚睡早起”,主要是让人体和自然界阳气升腾相协调,午后小憩最好卧床睡,条件不允许只能坐着小憩的话,头部要垫高,避免脑部血液供应不足。


环境调和策略

温控上,空调能用来降低室温,可得细心调到26到28摄氏度间且别让冷风直吹、把腹部盖好保暖,睡前开窗换换气且躲开穿堂风也是个好办法。光线管理方面,白天长容易影响睡觉,卧室窗帘遮光要好,睡前一小时离电子屏幕蓝光远点、看看纸质书有助于入睡。湿度调控也不能忽略,多雨时潮湿让人难受,放竹炭包吸湿气、用除湿机保持干爽、种薄荷等清新植物、勤晒被褥保持干燥都可以,多方面调节环境才能打造出和谐阴阳的休息空间,让人体顺应自然规律,有高质量的睡眠。


情绪调节

情绪的剧烈波动能引发“心火过旺”,从而产生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问题。现代生活里,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烦恼,常在夏至把人们推进“情绪高温”之中,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每日尝试静坐冥想15至20分钟可调节情绪,找个安静的地方双腿交叠、眼帘轻垂,专注于呼吸使杂念平息,这样心率会降低且焦虑也能消解。书法、绘画、听轻柔音乐之类的活动也有助于舒缓身心、平息躁动之感。饮食方面,“苦味入心经”,适量吃苦瓜、苦菊能清热解暑、安抚心神,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可收敛心气、缓和情绪的起伏,而辛辣油腻食物容易激发心火,要减少摄入。


中医技法

1.学位按摩

选择涌泉穴、三阴交等穴位,按摩可调节三阴经气血,改善阴虚失眠。按摩时以局部酸胀为宜,每穴揉按3至5分钟。

2.艾灸

夏至时节阳气浮于体表,内里阳气匮乏,此时艾灸关元、气海等穴可温补阳气、稳固根基。需用温和灸,每次10至15分钟,至皮肤微泛红不灼痛。夏至用合欢皮、远志、夜交藤等中药煮水,40至42℃温水泡脚20至30分钟至微汗,同时按摩足底穴位,能促进血液循环、调和阴阳。

3.中医传统功法

八段锦、太极拳等功法,借舒缓动作、平稳呼吸和专注意念,可调节气血,平息心火、收敛阳气。


总之,在这个昼最长、夜最短的时节,让我们跟随中医的智慧,睡好这一觉,与自然共舞,为身体注入平衡的能量。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推拿科 郭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