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娃儿笑,头发掉!”解开产后脱发的生命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12

“娃儿笑,头发掉”,这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精准戳中女性产后脱发现象,把新生儿降临的喜悦,和妈妈身体悄然变化的现实,生动拽到大家眼前。背后藏着生理奥秘,也裹着文化深意。


一、生理逻辑:激素与身体的“拉扯战”

孕期雌激素飙升,让本该正常脱落的头发“超长待机”,发量看着“蹭蹭涨”;分娩后雌激素“断崖式下跌”,这些“超期服役”的头发集体进入休止期,产后3至6个月,就出现“头发像蒲公英一样掉”的场景 。

同时,哺乳耗营养、熬夜累到垮、焦虑扰心神,再加上蛋白质、铁、B族维生素要是没吃够,毛囊“闹脾气”,头发枯黄断裂更是雪上加霜。


二、文化隐喻:母职里的“舍与得”

“头发掉”,像是母亲身体资源向孩子倾斜的“无声孩子”,生理上的哺育付出,被具象成发丝脱落;“娃儿笑”一衬,把孩子成长和母亲损耗牢牢绑一起,道尽母职“甜蜜又沉重”的滋味 。

不过俗语也藏着希望:脱发大多是“暂时闹别扭”,6至12个月就能恢复,就像孩子的笑,迟早能把妈妈“秃头焦虑”赶跑,暗戳戳说着生命更迭的循环。

 



三、应对智慧:传统+科学的“组合拳”

1. 吃出来的养护:每日摄入>50g优质蛋白(如鱼肉、豆类)辅以黑芝麻、核桃这类,虽说没法逆转激素,但能给头发补补营养。

2.心态先“松绑”:总焦虑,脱发得更凶,“别慌”才是硬道理;通过母婴同步睡眠、冥想等方式调节压力。

3.时间来“疗愈”:“等娃长大,头发回来”,和医学说的恢复周期,莫名对上了。

4.医学干预:若每日脱发量持续超过100根且超过9个月,则需要采用专业的治疗方式挽救毛囊生长。


“娃儿笑,头发掉”,不只是说产后脱发这事儿,更像一部“母性小史诗”——用脱发当符号,记下生命传承里的损耗和韧性。它想告诉我们:产后脱发别慌,是身体在“阶段性调整”;妈妈笑着接纳这过程,就是平凡里最打动人的力量 。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毛发专病门诊陈宝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