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论“女子有子”之道的临证体悟

发布日期:2025-08-06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女性生育的核心要素——天癸、经脉、气血、月事,四者调和,方能受孕怀胎。



一、天癸至:肾气充盛,生殖之本的体现

《内经》言“天癸至”,是指女子二七(14岁)时,肾中精气充盛,天癸成熟,月经初潮,具备生育能力。天癸并非单纯指月经,而是肾中精气所化生的一种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调控的性激素。

临证观察:
现代女性因生活压力、熬夜、饮食不节等因素,常见肾气不足、天癸迟至或早竭,表现为月经初潮推迟、卵巢早衰、AMH(抗缪勒氏管激素)下降等。临床治疗此类不孕症,需以补肾填精为根本,如:肾阳虚者,用右归丸温补肾阳;肾阴虚者,用左归丸滋肾填精;天癸不足者,可配合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先天之精。



二、任脉通,太冲脉盛:气血畅达,胞宫得养

《内经》强调“任脉通,太冲脉盛”是受孕的关键。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冲脉为“血海”,与月经、生殖密切相关。若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难以受孕。

临证常见证型:

1.冲任虚寒:症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小腹冷痛,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温养冲任。

2.冲任瘀阻:症见经行腹痛、经血有块,方用少腹逐瘀汤活血通络。

3.肝郁冲任失调: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胀,方用逍遥散疏肝调冲任。



三、月事以时下:月经调畅是生育的关键信号

《内经》言“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月经规律是生育的前提。月经失调,如闭经、崩漏、月经稀发等,均会影响排卵和着床。

现代医学印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泌乳素血症等内分泌疾病常导致月经紊乱,中医通过补肾、疏肝、健脾等法,可调节LH/FSH比值、降低胰岛素抵抗,恢复排卵功能。



四、情志因素:肝郁是不孕的重要病机

《内经》虽未直接论述情志与生育的关系,但后世医家如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提到“妇人有怀抱素恶不能生子者,人以为天心厌之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强调了肝气郁结对怀孕的影响。”现代女性压力大,易致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表现为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全。

中医情志调理通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从而减轻应激反应对生殖功能的抑制。其“形神合一”的调理理念能优化卵巢微环境、提高卵子质量,同时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子宫容受性,最终实现“调畅情志-平衡气血-改善生殖”的协同效应,提升临床妊娠率。



五、总结:中医助孕的三大法则

1.补肾以固本——调天癸,养卵泡。

2.调经以种子——促排卵,厚内膜。

3.疏肝以畅情志——减压促孕。

《内经》的智慧揭示:女性生育本质在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动态平衡。 


中医孕前调理的核心价值正在于:通过3至6个月的周期,以“补肾填精、调和冲任”为法,使机体达到“任脉通调,太冲脉盛,月事循常”的备孕理想状态。这种“调经种子”的干预策略,既是对《素问·上古天真论》“地道通,故有子”理论的现代践行,更是从根源上提升“着床-养胎-固育”全周期生殖力的关键所在。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生殖健康科 吴俊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