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湿热,就像生活在“蒸笼”里一样,不少孩子胃口差,不爱吃饭。夏季是补阳气、助长高的黄金时期,孩子吃不下饭,难以吸收营养,难免对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可愁坏了家长们。
暑多夹湿,三伏天高温多雨,热蒸湿动,水气弥漫,大自然中的湿邪非常凶猛。湿性黏腻,阻滞气机,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利。另一方面,天气酷热,孩子贪凉,经常吹空调、吃雪糕、吃水果、喝冷饮,让脾阳受损的情况更为严重。针对以上的情况,中医调理脾胃运化有多种外治法,简单易学,快操作起来!
一、摩腹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描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若脾失健运,则会影响水谷的运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记载:“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人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 说明运用摩腹不仅可以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的吸收,改善食欲,还能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摩腹的具体操作方法:将四指并拢,以脐为中心,以全掌面作用于腹部,顺时针环旋摩腹,力量以患儿能忍受为度,饭后半小时为宜,每次3至5分钟。
二、小儿捏脊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记载了古代医生通过触摸脊椎对疾病进行诊断并以其为治疗的部位,与现代捏脊推拿技术相似。小儿捏脊是通过捏、提等手法刺激“阳脉之海”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的经络及其腧穴,使得气血调和、经脉畅通、脾胃健运、阴阳平和的一种中医疗法。
小儿捏脊操作方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手指握成半拳,食指半曲,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孩子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时向上捻动,自长强穴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重复3遍。上述手法,从长强向前推三下,向上提一次,有弹响声为宜,重复3遍。高热及传染病急性期谨慎使用小儿捏脊。
三、刺四缝穴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中医认为针刺此处可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通过刺四缝穴可改善胃肠黏膜血液循环,促进各种消化液分泌,使肠中微量元素增加,促进胃肠吸收,调节食欲、食量。但此项操作必须到医院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平时也可以经常横搓及揉掐四缝穴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外治法,儿童因其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使得中医食疗药膳对小儿脾胃的调理尤为重要。下面来介绍两款健脾胃、助消化,不寒凉、不生湿、不上火的水果汤。黄皮素有“果中之宝”的美誉,《本草纲目》记载:黄皮“果肉健脾胃。”民间谚语云:“饥食荔枝,饱食黄皮。”《广志》中记载过:“食荔枝太多,以黄皮解之。”黄皮果性平、微温,味辛、甘、酸,可行气、消食,主治食积胀满、脘腹疼痛。日常如果是吃多了积食、消化不良、腹胀,吃点黄皮果可以帮助消化,起到健胃消食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黄皮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成分,可以提高胃液的酸度,进而提升人体的消化能力。
太子参黄皮瘦肉汤
材料:鲜黄皮果50克,太子参30克,瘦肉150g,生姜3片。(2至3人份)
做法:黄皮用盐和淀粉加水浸泡20分钟后,搓洗干净,捏破或者剪一道口子;瘦肉切块,冲洗干净后焯水;砂锅煮开水,放入瘦肉,大火煮开,转小火煮半小时左右;加入黄皮,继续用小火炖煮半个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脾胃气虚、胃纳不佳者等。
健脾正气果汤
材料:鲜黄皮果50克,山药15克,莲子15克,无花果3个,瘦肉150克。(2至3人份)
做法:黄皮用盐和淀粉加水浸泡20分钟后,搓洗干净,捏破或者剪一道口子;瘦肉焯水后,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炖1.5小时即可。
适合人群:脾胃虚弱、容易消化不良者等。
参考文献:
[1]朱会芳.中医推拿按摩护理有助于改善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的症状——评《实用小儿推拿学》[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7):156.
[2]孔小娜,林国彬,米宏图,等.刺四缝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医药科学,2025,15(12):28-32.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5.12.06.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儿科李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