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熟悉的亲人渐渐 “忘记” 世界,当 “重复提醒”“安全守护”“情绪安抚” 变成每天的必修课,无数照护者在爱与疲惫中反复拉扯,却常常找不到科学的方向。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来说,科学、细致的护理,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同时也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快收藏!
一、安全第一,打造“认知友好型”家居环境
患者的视空间能力、判断力会下降,一个熟悉的家也可能危机四伏。
防跌倒: 保持地面干燥整洁,移除松动的地毯和过长的电线。在卫生间、浴室等湿滑处安装扶手和防滑垫。保证夜间照明,可在走廊设置柔和的小夜灯。
防意外: 妥善保管药品、清洁剂、刀具等危险物品。尽量使用带有自动熄火装置的燃气灶,或考虑在无人看护时关闭燃气总阀。
防走失: 这是最让人揪心的问题。可在门上加装一个患者难以打开的安全锁或感应门铃。为患者制作一张写有姓名、地址、联系人电话的卡片或手环,以备不时之需。
二、生活起居,重在规律与耐心
规律的生活能给予患者极大的安全感,减少混乱和焦虑。
饮食护理:
易消化为主: 患者脾胃功能多较弱,应准备质地软烂、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羹、面条)。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
补肾益脑食材: 可适当选用一些中医认为有益肾健脑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山药、枸杞、鱼类等。
进食安全: 提醒细嚼慢咽,以防呛噎。进食时保持坐姿,饭后保持坐位半小时以上。
二便护理:
建立规律的如厕时间(如每隔2至3小时提醒一次),尤其是睡前。
识别患者想如厕的特定动作(如坐立不安、拉扯裤子),及时引导。
如果出现失禁,切勿责备,平静地帮忙清理,保护其尊严。
对于卧床的患者我们一定要及时翻身,每2小时改变一次卧床姿势,避免受压部位发生压疮。
三、 沟通与情感支持: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当语言能力衰退,情感交流就成了最重要的纽带。
简单化: 一次只说一件事,使用简短、清晰的句子。
非语言沟通: 多使用微笑、抚摸、拥抱等身体语言。交流时保持目光接触,让对方感到被关注。
顺着他,别纠正: 如果患者说“我要找我妈妈”(即使母亲已故),不要反驳说“她早不在了”,这会加剧他的痛苦。可以试着回应:“妈妈一定很爱您,和我聊聊她好吗?”或者用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
情绪安抚: 当患者出现躁动、易怒时,先检查是否是身体不适(如疼痛、饥饿、尿湿)所致。播放他年轻时喜欢的音乐、看看老照片,往往是稳定情绪的“良药”。
四、 认知功能维护:动静结合,益智增慧
动静结合:
动: 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手指操。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的运动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静: 引导患者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如听音乐、拼图、翻阅旧相册。我们科室常推荐音乐疗法和怀旧疗法,对稳定情绪、刺激记忆有奇效。
益智训练:
鼓励患者参与简单的家务,如摘菜、叠衣服,让其有价值感。
一些简单的算术、读报、猜谜游戏也有帮助,但切忌强迫,以乐趣为主。
五、 照顾者自我关怀:您不是超人
这一点至关重要!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是患者获得长期优质护理的前提。
接受现实: 接纳疾病的不可逆性,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您做得已经足够好。
寻求帮助: 不要独自承担一切。与家人轮班,或寻求社区、专业机构的帮助,让自己有喘息的时间。
关注自身健康: 保证自己的睡眠和饮食。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时,一定要及时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允许自己休息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能走更远的路。阿尔茨海默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逆转病情,但可以用爱、耐心和科学的护理,让这段旅程走得更有尊严、更温暖。另外,请定期带患者复诊,让专业的医护人员根据情况调整用药,为您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指导。
传承千年的智慧——中医如何看待与调治阿尔茨海默症
中医药在延缓认知衰退、改善精神行为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躁动)等方面独具特色,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照护负担。
一、 中医如何认识阿尔茨海默症?
中医古籍中虽无“阿尔茨海默症”之名,但根据其健忘、呆傻、沉默寡言等表现,常将其归为“呆病”“善忘”“痴呆”等范畴。
其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等多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核心病机多是:
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不足,则脑髓失养,记忆的“根基”不牢。
痰浊蒙窍:脾虚运化失常,水湿聚集成“痰”。痰浊蒙蔽清窍(大脑),则令人神昏、健忘。
瘀血阻络:年老气血运行不畅,或因气滞,形成“瘀血”。瘀血阻塞脑络,气血无法上荣于脑,神机失用。
心肝火旺:阴虚或情志不畅可致心肝火旺,扰动心神,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
因此,中医治疗绝非单一用药,而是强调整体辨证,一人一方,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调理。
二、 中医综合治疗有哪些“法宝”?
中医综合治疗通常采用“内外兼治,针药并用”的综合方案,多管齐下。
中药内服:辨证论治的精髓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精准辨证。
例如:对于肾精亏虚型,常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填补肾精;对于痰浊蒙窍型,会用法半夏、石菖蒲、远志等化痰开窍;对于兼有瘀血的,会加用丹参、川芎、地龙等活血通络。
中药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治本求源,为大脑的恢复提供内在基础。
针灸疗法:疏通经络,醒脑开窍
针灸是激发人体自身调节能力的有效手段。
常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直接作用于脑,疏通经络,振奋阳气。
再根据辨证配以身体穴位,如太溪(补肾)、足三里(健脾)、内关(安神)、太冲(疏肝),整体调理。
对于不便针刺的患者,采用手指点穴或头部按摩同样能起到刺激作用,家属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习。
耳部刮痧+耳穴压豆:舒适安神的辅助之法
耳朵是人体脏腑的缩影。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心”、“肾”、“神门”、“皮质下”等耳穴,每日按揉,具有安神助眠、宁心益智的妙用,且操作简单安全,非常适合家庭护理。
传统养生操:动静结合,调神益脑
鼓励患者在家属陪伴下练习经络拍打操、八段锦。这些运动柔和缓慢,强调“意、气、形”相结合,不仅能活动筋骨,更能宁心安神、畅通气血,是极好的非药物疗法。
三、 家属可以如何配合中医调护?
饮食有节(药食同源):
核桃仁粥:核桃补肾健脑,常食有益。
山药枸杞汤:山药健脾,枸杞补肾,脾肾双补。
石菖蒲远志茶:取石菖蒲、远志各少许沸水冲泡代茶饮(需咨询医师),有化痰开窍之功。
避免肥甘厚味、生冷黏腻之物,以免助湿生痰。
情志调摄(怡情易性):
中医认为“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不良情绪会加重病情。
家属保持平和的心态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多给予患者鼓励和赞美,避免争吵和刺激。
及时沟通,坚持复诊:
中医治疗起效相对和缓,贵在坚持。请务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若患者出现新的症状或情绪波动,请及时反馈给医生,这往往是辨证调方的重要依据。
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是相辅相成的“战友”。西医在诊断和对症治疗上有其优势,而中医在整体调节、改善体质、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有良好作用。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将这两种智慧相结合,结合中药、针灸、康复等综合疗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人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延缓认知衰退、改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赵婉如、王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