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30余岁,2022年2月入住肾病科二病区。
主诉:反复咳嗽2月。
现病史:
● 2021年12月因高烧40℃,伴咳嗽咯痰,就诊于当地医院(具体不详),后发热缓解,但仍咳嗽,伴少许咯痰。
● 2022年1月30日,因咳嗽未缓解,伴尿痛尿频,就诊于外院予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具体剂量不详,后尿频尿急缓解,然仍间断咳嗽,少许咯痰,近期消瘦。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排除新冠后由门诊收入院。
既往史:
●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 否认外伤、手术、输血、中毒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
● 体温36.1°C,脉搏102次/分,呼吸18次/份,血压96/72mmHg。(入院次日出现高热,最高39.4℃)
● 心肺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化验】
● 血常规和网红计数:淋巴细胞# 0.28*10^9/L,嗜酸性粒细胞# 0.00*10^9/L,幼稚粒细胞# 0.20*10^9/L,中性粒细胞% 90.7%,淋巴细胞% 6.4%,单核细胞% 2.7%,嗜酸性粒细胞% 0.0%,幼稚粒细胞% 4.5%,红细胞 3.75*10^12/L,血红蛋白 96g/L,红细胞比积 30.1%,C反应蛋白 52.0mg/L,结核杆菌抗体2项未见异常。
● 粪便常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血红蛋白阳性(+)。
● 尿干化学和沉渣定量:尿蛋白 +,尿胆原 +,胆红素 +。尿生化5项:β2微球蛋白 26.65mg/L,尿总蛋白 858.0mg/L,微量白蛋白 82.7mg/L,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26.41mg/g.Cr,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53.3U/L。
● 风湿免疫:体液免疫5项:补体3:1.45g/L,补体4: 0.49g/L,免疫细胞芯片(中心实验室):CD4细胞绝对计数 292.00个/uL,CD8细胞绝对计数 180.00个/uL,CD3细胞绝对计数 504.00个/uL,肿瘤标志物5项(男)、抗核抗体(1:320)、ANA谱、ANCA、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抗体3项定量未见明显异常。
● 血生化:电解质6项:钠 132.9mmol/L,氯 97.7mmol/L,钙 2.07mmol/L,心肌酶3项:乳酸脱氢酶 514U/L,α-羟丁酸脱氢酶 315U/L,肾功4项:胱抑素C 1.17mg/L,肝功A8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38.9U/L,γ谷氨酰转肽酶 411.7U/L,直接胆红素 11.8umol/L,总蛋白 64.0g/L,白蛋白 30.7g/L,A/G 0.92,前白蛋白 0.81umol/L,空腹血糖正常。
● 甲功3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2.92pmol/L。
● 急诊快速心肺功能5项:D-二聚体 4590ng/ml,凝血5项:D-二聚体 17.52mg/L。
【辅助检查】
● 常规心电图检查(十五导联)诊断意见:1.窦性心律2.异常Q波(前间壁导联)3.请必要时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
● 肝胆脾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意见:1、肝脏、胆囊、脾脏、胰腺未见明显异常。2、双肾、膀胱、前列腺未见明显异常。3、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附见: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
● CT平扫(新)( 胸部)诊断意见:左肺上叶薄壁空洞,建议定期复查。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
患者青年男性,2月前曾有高热,近2月持续咳嗽咯痰,消瘦,入院次日出现高热,最高39.4℃。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比偏高,淋巴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偏低。C反应蛋白升高,CT提示肺部薄壁空洞。患者发热伴肺部空洞,消瘦,综合目前资料,需考虑以下疾病:
1.肺部感染:细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奴卡菌等),真菌感染(曲霉、隐球菌等)均可引起肺部空洞。需进一步完善痰培养及血培养,真菌葡聚糖,曲霉抗原,必要时行支气管镜取活检进一步检查。
2.肺结核:成人肺结核中空洞约占40%,空洞可能为厚壁或薄壁,分为:浸润干酪灶的空洞,纤维干酪空洞及干酪空洞肺。然结核抗体2项阴性,可进一步完善T-SPOT.TB检查,痰找抗酸杆菌等。
3.肿瘤:空洞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 3%-10%,并且鳞癌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 10%-50%左右,虽肿瘤标志物5项未见异常,仍不能排除,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或者穿刺活检。
4.胶原血管疾病、结节病:韦格纳肉芽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见肺部空泡及发热,然风湿免疫相关检测未见异常,故暂不考虑。
5.寄生虫感染患者无相关流行病学史,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暂不考虑。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 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血免疫固定电泳、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刺激细胞因子释放试验均为阴性。
● 传染病提示:深圳市中医院查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后抽血送专科医院提示HIV阳性。
● 血培养:马尔尼菲篮状菌。
最后诊断:
1.血流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2.肺部感染
3.AIDS
治疗:
患者因深圳市中医院查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需复核,遂转至专科医院,电话随访患者,诉考虑发热及肺部空洞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导致的,予氟康唑口服治疗(在专科医院治疗,具体疗程不详),未再发热。AIDS专科医院定期随诊治疗。
五、经验与体会
1.马尔尼菲篮状菌赖于温度的致死性真菌,最初可能通过吸入而致肺部感染,随后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并随血流播散引起其他部位感染,据流行性病学显示,该病常发生在东南亚国家、印度及中国免疫功能较弱群体,感染病例中 88%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发现的,是造成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从环境中吸入分生孢子,吞噬细胞是抵御真菌的主要宿主,导致有免疫能力的患者出现肉芽肿和化脓性反应,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出现坏死性反应。
2.其在25℃ 时呈菌丝相生长,产红色素,37℃ 时呈酵母相生长,当人体感染后,其以具有致病能力的酵母相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而分离培养出具有双相型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是诊断的金标准。从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很容易,只需1~2d,而从菌丝相转变为酵母相却需要3周以上时间,因此人感染后不会很快发病,有1~3周的潜伏期。感染后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全身疾病,包括发热、贫血、体质量减轻、皮肤损害、呼吸体征、全身淋巴结病和肝脾肿大等,临床经验表明,早期单独或适当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治疗可有效对抗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3.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感染者,应尽快完善肺部CT及病原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原菌指导治疗。肺部空洞常见于结核感染、肿瘤、化脓性细菌感染,然对于HIV感染等免疫力低下患者,要警惕罕见细菌的可能,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或者活检以明确病原学诊断。马尔尼菲篮状菌是蓝状菌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型双相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性真菌,主要攻击免疫受损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故主要发生在免疫受损和缺陷人群中,对于免疫力缺损或低下的患者应该考虑罕见菌可能。
参考文献
[1]杨丹丹,张桂仙,赵自屹,等.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0,15( 5):497-502.DOI:10.13350/j.cjpb.200501
[2]秦英梅,董文逸,吴念宁,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20,20 ( 6 ):572-577.DOI:10.13604 /j.cnki.46-1064 /r.2020.06.19
[3]Ning C,Lai J,Wei W,et al. Accuracy of rapid diagnosis of Talaromy cesmarneffei: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8,13( 4) : e0195569.DOI:10.1371/journal.pone.0195569
[4]Jiang J,Meng S,Huang S,et al. Effects of Talaromyces marneffei infection on mortality of HIV/AIDS patients in souther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9,25 ( 2 ):233-241.DOI:10.1016 /j.cmi.2018.04.018
[5]Lau SKP,Tse H,Chan JSY,et al. Proteome profiling of the dimor-phic fungus Penicillium marneffei extracellular protei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as an impor-tant adhesion factor for conidial attachment〔J〕.FEBS J,2013,280: 6613-6626.
[6]Frisvad JC,Yilmaz N,Thrane U,et al. Talaromyces atroroseus,anew species efficiently producing industrially relevant red pigments〔J〕. PLoS One,2013,8:e84102.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二病区 李凯、梁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