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 从《上古天真论》浅探调畅情志之道

发布日期:2023-04-25

一、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同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致使情志病成为继高血压、心脏病之后的又一大隐形杀手[1]。

临床上,情志病以焦虑、抑郁为多见,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关于此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后世相关论述更是百家争鸣,可见古人对其高度重视[2]。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发掘并研究其中富有智慧的观点以指导日常生活,对于情志病的“未病先防”颇具价值。接下来,将从《黄帝内经》的首篇《上古天真论》出发,浅探调畅情志的窍诀。


二、经典引用

《上古天真论》有云:“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仅从字面意思就可看出:古人在面对四时邪气时,除了会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调整起居之外,还会在情志上保持思想清净、精神守持,减少杂念而减少外耗。如此便能让身体气血调和,远离疾病。


三、医理解析

不难发现,这一段条文的核心即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八字。就是不仅要保持情绪平稳,还要减少欲望与杂念以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恐,忧伤肺,恐伤肾”。这是说,大怒容易伤肝,大喜容易伤心,思虑过度容易伤脾,大忧容易伤肺,大恐容易伤肾。由此可知,人的五种情绪超出常规限度,则会伤害相应脏腑,进而破坏身体的平衡,引发疾病。

临床上,时常有情志病患者在复诊初入诊室时显得有点亢奋,看不出有焦虑、抑郁的问题。随着问诊的推进,患者仿佛“打破砂锅问到底”般,要问清有关自身情况的种种细节。患者真的是抑郁焦虑的状态有所好转吗?其实不然。这时我们当警惕一种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时,患者的精神状态足以用“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来形容。研究发现,其发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多种与情绪相关的物质功能失调相关。[3]

中医讲“肝主疏泄”、“心藏神而主神明”,情志的变化跟这两脏息息相关。倘若杂念过多或情绪起伏过大,则会加重两者的负担。一旦超出其调节的限度,自然会影响整个身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引发身心疾病。上文提到的“双相情感障碍”以及诸多的心理疾病的发生,脏腑调节情志的失衡难辞其咎。


四、现实建议

“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现代社会有何指导意义?

内经《素问·疏五过论》中有这样一段条文:“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简单来说,当人们失去自己既得的功名利禄时,或在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时,沉重而持续的打击极易击溃我们的情绪调节体系,进而诱发身心的疾病。

面对“毁人于无形”的情志病又该如何预防?

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当中提到了“祝由”的疗法——指的是可以通过调控思想意识,改变精气的活动状态,类似于现代的认知疗法[4]。通俗来讲,只要能转变对于某些心结的认识,心结就会迎刃而解。

《上古天真论》后文提到的“志贤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即是对于“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最好解释。换句话说,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改变对于某些事物的认识,保持心态的安定,抛除顾虑与恐惧,日常生活劳逸结合是落实“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重要原则。

将上述原则具体化,即是后文所云:“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顾名思义,起居生活中,我们不应过度追求山珍海味、名贵服饰等奢华的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社会地位、生活条件不同的人应当少一点互相羡慕;在面对诱惑与欲望时,不迷失自我,抵制诱惑,同时多关注自己的精神层面的质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

如上所言之“修心”也并非难事。比如,在思绪混乱、无法冷静思考时,不妨先放下手机,远离社交媒体和他人,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复盘所见所闻,此时总能靠自己的智慧得到一个中肯的答案。假以时日,当我们内心受到的外物干扰越来越少时,你会发现自身将愈发充满活力,许多心事或顾虑只不过是庸人自扰,身心健康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结语

据临床观察,众多因解不开心结而来求医问药的患者中,事由都不外乎物质上的压力、社交上的过节以及某些想不通的执念。在信息高度流通、物质迅速丰富的时代,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够主宰自己的情绪与立场实属不易。

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学习独立思考、学习调节情绪,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根本,“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调畅情志的核心。唯有减少欲望与杂念,保持情绪的稳定,减少能量的消耗,才会在信息纷乱、观点庞杂的今天坚定自己的内心,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胡亚男,李萍.《周易》防病观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6):947-948.

[2]雷文婷,师建梅,刘琪.从《黄帝内经》探析情志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1):38-39.

[3]王婧斐. 基于《黄帝内经》的郁病理论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

[4]陈北京,叶存春.中西方视角下情志类疾病的认识与治疗[J].心理月刊,2022,17(19):213-216.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林松俊

作者:高正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