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运作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凌乱,人们步履匆忙。有些人身心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存在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到了其身心健康。
中医所谓“情志”,统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喜、怒、悲、忧、恐“五志”。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依托,受心神主宰。情志本身作为正常的精神活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突如其来或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一旦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范围,就易引起阴阳失衡、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而致百病丛生。
经典中的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句是说: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惧。这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非药物性的“情志相胜”疗法的论述,即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来调整心态,为临床调治心身疾病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情志疗法有其独特优势,也为养生保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五脏主五志”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心志喜,肺志忧,脾志思,肝志怒,肾志恐。”,体现了生理与心理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表现都有其物质基础,任何“神”的变化都与一定的脏腑气血等“形”的功能变化相关联。可以说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两者可相互影响,体现了“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喜怒无常,过之为害”,过度的情志波动也会影响内里的脏腑气血、气机等生理机能,故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
“情志相胜”疗法
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一、五行相胜
怒、喜、思、忧、恐分别对应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故而“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二、气机调节
华佗也曾以激怒法治疗气滞血瘀的郡守。郡守一气之下,吐出几口黑血,之后便觉浑身舒畅,不药而愈。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可以通过引起机体的气机紊乱而致病,也可通过对气机的影响调治情志所伤之病。
三、阴阳互制
不同情志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
- 喜、怒、惊能够推动人体气血流行,甚至亢逆激越,具有阳动的趋势。
- 悲、忧、恐令气血不畅,甚至凝结,具有阴静的特点。
- 思居中,属土兼阴阳之性。
因此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等,均可构成阴阳对抗的情志制约疗法。
因此,针对情志问题,可以根据五行相胜、气机调节、阴阳互制等原理,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人为诱导出”其所不胜”的情志变化。以偏纠偏,使情绪活动不会过亢或过激,从而淡化不良情绪,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性疗法。
以情治病的奇事
一、过怒伤肝,悲胜怒
人们常说“气得我肝疼”,这是因为过度的怒气易致肝气郁滞。轻者表现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胁肋胀痛;重者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呕血甚至昏厥。
肺在志为悲,肝在志为怒,肺金克肝木,故悲可胜怒。怒则气上,悲则气消,以肺气之肃降去抑制肝气之上逆,“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悲化怒,可达到治疗目的。
小时候,当我们的愿望不能满足,大声理论不成功时,就气哭了。哭过一场之后,虽然事情一样没有解决,但我们的情绪却会平复很多,这就是生理上“悲胜怒”的自我调节。
二、过喜伤心,恐胜喜
《儒林外史》中记载范进中举后喜极癫狂,其岳丈一巴掌过去,便神志清爽,不再疯癫。可见突然过度的狂喜,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心悸、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甚至癫狂等症状。
而肾在志为恐,心在志为喜,肾水克心火,故恐可胜喜。范进平素颇畏岳丈之威,使之猝然大恐,以大恐之情可敛其惮散之心神。
《儒门事亲》又载庄先生治一喜乐之极而病的患者,诊脉后佯装去取药,但数日未回。在古代,有医者往往会有意躲开没有治疗希望患者的风俗。故而患者自以为命不久矣,而心生绝望恐惧,恰好抵消了过度喜乐的致病情绪。
三、过思伤脾,怒胜思
《吕氏春秋》曾记载齐闵王因思虑过度,终日郁郁寡欢,无故叹息,久治不愈。名医文挚详细诊察后,认为当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遂与太子约定诊治日期,却屡次爽约。齐王见文挚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日,文挚突然觐见,却放肆无礼,出言不逊。齐闵王忍无可忍,起身痛骂。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闵王的病证也就好了。
所以如果我们对于一些事情,揪着一点不放,过于钻牛角尖,思虑过度,往往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出现食欲不振、饮食不化、便溏等脾胃系问题,也可伴有情志抑郁不舒的表现。
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肝木克伐脾土,故怒可胜思。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以气之升发促进气血运行。文挚屡次“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使怒气冲散齐闵王思之气结,以达到忘思虑、解忧愁、消郁结的目的。
四、悲忧伤肺,喜胜忧(悲)
《儒门事亲》中记载,息城司候听闻父亲死于贼人手中,因而悲伤大哭不止,过后便感胸口疼痛不止,日渐长了一个硬块,疼痛难忍,诸药无效。遂请张从正前去诊治。张从正看后,模仿巫医的滑稽动作,并伴随一些逗乐的言语,使其忍不住大笑,过了几日,胸部的结块就消散了。
过度悲伤忧虑的情绪,往往会耗伤肺气,轻者愁眉苦脸,意志消沉,重者精神抑郁或紧张,伴发感冒、干咳、气短、咯血、声音嘶哑,甚至诱发肺痨、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因为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心火克肺金,故喜可胜忧。“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张从正“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使息城司候畅怀大笑,以气之缓和舒畅,去宣散气之愁结闭塞,则心境豁达,不药而愈。
五、惊恐伤肾,思胜恐
长期的恐惧不安,或是突如其来的强烈恐惧刺激,会导致精气下陷、升降失调,出现失眠、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甚至精神错乱、癫病或昏厥等症状。
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脾土克肾水,故思可胜恐。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引导患者对问题深入思考,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转移注意力,可缓解过度的恐惧。
此外,虽然情志对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机械的认为怒只伤肝、喜只伤心等等。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郁怒伤肝,而肝气横逆,又可损及脾胃。
古为今用
情志养生对于古人来说是追求长寿的一种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讲,更多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面对社会竞争、课业任务、房贷车贷等生活压力,每天都处于一种高消耗的状态,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极大的挑战。
如何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的情志刺激呢?在日常生活中,学一些情志调摄养生的方法很有必要的。
- 方法一:形神皆养,远离精神内耗
精神情志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相互影响。神在形的基础上产生,对形有主宰作用。正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的支配和调节下协调有序进行的。故而应当形神兼养,养神为上。
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恣意任性,纵情发作。
每当激烈的情感要爆发时,及时自我提醒,转移注意力。同时保持宽心,不对非原则性的无端琐事忧虑焦躁,也不因一时的得失而思虑辗转,远离精神内耗。
- 方法二:调节情志法
(1)移精变气
以转移精神,调节气机来祛邪除病。通过听音乐,开展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慢跑、八段锦,感受大自然等等,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排遣忧思,调动自身积极因素,振奋精气,从而解除或减缓心理压力,调整气机,使心情平和。
(2)顺情从欲
顺从自己的意念、情绪,满足自身的心身要求,主要适用于情志不遂引发不适的一种情志疗法。如果自己的欲求受挫,可从实际出发做出选择,而不是听凭负面情绪的驱使。在遭受长期的精神压力时,要学会给自我减压。同时要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等做出恰当评价,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过分的期望与要求,因而能够悦纳自我,放松心情。
(3)暗示疗法
在信任的医生或亲友的帮助下,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剖析问题本质,解除疑惑,主动树立某种信念,激发自我调控能力,改变情绪和行为,从而促使机体康复。
(4)劝说开导
过度放纵或抑制自我的情绪都是不当的。长期习惯性地抑制自己,会催生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为此,我们要积极地去疏导、宣泄不良情绪,“郁而发之”。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找人倾诉,或者痛哭一场,避免情绪郁结于里。此时,医者或亲友应当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和劝说开导者,“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5)导引吐纳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主要在于静心调神,结合调息,进而调身,从而协调和改善心身机能状态。有研究证明,长期的气功锻炼,有助于人体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能显著提高我们的情绪稳定性、自制力、动作敏捷性、意志坚强性,改善思维灵活性和记忆等心理活动。
- 方法三:以德养情法
(1)“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坚守虚静的状态,寻求内心的安宁,使脏腑的气血和畅,气机调达,形神和谐。“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顺物合道,没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
(2)“志闲少欲”
“志闲少欲”,并不是闲散空虚、庸碌无为,而是“以自得为功”“无恚嗔之心”。只有不被占有外物的欲望所牵绊,心境才会平和,达到百病不生的良好养生效果。
(3)“精神专直”与御神有节
在生活中,一些富于“精神专直”意味的活动,如太极拳、钓鱼等,都是自我调养身体的良好方式,有利于清静养神,让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
同时强调“御神有节”,体现适度而不偏颇的气顺中和状态,以不过劳、不伤神为度,否则可能走向“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另一个极端。
(4)“高下不相慕”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多种需求。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融洽,则可以情志顺达。
“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顺物不争,懂得变通,避免各种贪、嗔、痴等情绪的影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养生目标。
- 方法四:顺时养情法
春天是阳气升发,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肝旺于春”,应当不骄不躁、不嗔不怒,保持肝的舒畅调达。
夏季万物茂盛,天气炎热。“心旺于夏”,易感烦闷。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应常留清静之处,清心静气,保持心情的愉悦,防止心火过旺。
秋季天高气爽。“肺旺于秋”,此时阳气内收,阴寒渐生,易生悲凉烦躁抑郁之感。应当保持不急不躁,平和秋季肃杀之气,使肺气清和均匀,调养收气。
冬季天地闭藏,阳气内伏,应使志意内藏不外露。
小结
《黄帝内经》体现了以脏腑气血精神密切相关的形神合一理论,将神志分属于五脏。情志不调打破阴阳平衡、破坏脏腑精气,进而耗伤心神,伤及本脏,波及他脏。
根据“五脏主五志”及情志相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形神皆养的基础上,通过移精变气、顺情从欲、暗示、劝说开导、引导吐纳等调节情志法,“恬淡虚无”“志闲少欲”“精神专直”“御神有节”等以德养情法,以及顺时调神法,自主调养情志波动,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未病调护、既病防变,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的良好状态。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林松俊
作者: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卢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