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从阴阳观论人体生命与疾病观

发布日期:2023-11-18

《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地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一、阴阳生命观与疾病观指到底是什么?

阴阳的生命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此注释:“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阳性热,所以可以化阴为气。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阳化气,阴成形”的疾病观:针对许多疾病,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来阐述,其病机主要可以概括为“阳化气不足为本,阴成形太过为标”。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导致阳虚,或年老阳虚,而阳虚导致化气不足。若是没有阳“动而散”的功能,则会导致阴“静而凝”太过化实,则会出现一些实质上的病变。临床上许多病人,看似是“实”的疾病,其实本质是“虚”。以肝硬化为例,肝硬化是患者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看似是个实证,实际上患者往往病程都非常久,久病阳虚,气的运动功能不足,“阳化气”作用不足,气血运行障碍,气血津液化为有形之阴邪,即阴气凝聚于局部,而出现“阴成形”。


二、“阳化气,阴成形”在治疗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从临床的角度,尤其从肝病临床的角度,“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如何应用呢?以肝硬化的临床治疗为例。


1.清利湿热法:临床许多肝硬化患者常有头身困重,腹大胀满,食欲减退,心中烦热,口干而苦,小便短涩偏黄,大便秘结或溏薄,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湿热内结之候,常法治疗以清热利湿。然而,一味应用大剂量的苦寒燥湿药物未必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予苦寒药中加入少量辛温之品,如附子、肉桂等,不但不助热,反有开通玄府,布散阳气,逐湿外出的奇效。

2.行气散结法: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临床上多见胁肋胀痛,食少,食后易胀,易嗳气,苔白腻,脉弦。临床常以行气散结法进行治疗。在疏肝行气时,佐以少量辛热、补气、补脾之品,行气而不伤气,脾健而气血生化有源,气行则血行,增强疗效。

3.活血化瘀法:瘀血常为肝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活血化瘀之法尤为重要。血瘀临床常可见腹部结块,质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面色黧黑,面颈胸臂有血痣,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气滞血瘀的患者,在活血的基础上稍加行气及辛温之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道通畅;若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则在活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及辛温之品,使阳生阴化气血生化有源,化瘀而不伤气。

4.温补脾肾法:本病病位在肝,肝郁日久伤脾,脾虚湿停可伤及肾阴肾阳,最终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多出现面色苍黄或白,腹大胀满,朝轻暮重,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呆,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质胖淡,脉沉细。出现该类症状的患者必须扶阳,使用温热药以振奋脾肾。


三、“阳化气,阴成形”指导肝病调护

临床上许多病程日久的肿瘤、肝硬化病人,我们如何应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病人的日常调护呢?

保护阳气,顾护阴液?:《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病人既要保护阳气,又要顾护阴液。

1.调整饮食:在饮食上,多吃清淡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吃寒凉、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冷饮、冰镇饮料等。同时,也避免吃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宜过于粗糙。

2.适当锻炼: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比如跳绳、慢走等,避免进行高强度的运动,适当晒晒太阳。

3.调节情绪: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调畅情志,避免诱发本病的病因。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放松,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等。


“阳化气,阴成形”作为《黄帝内经》中的经典条文,能给予我们临床上许多的指导与提示。加强对其的了解,有助于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童光东,邢宇锋.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22,14(02):18-26.

[2] [2]王晓慧,吴同玉.基于“阳化气”理论探讨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思路[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04):74-76.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 童光东

作者:徐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