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循经通络手法的魅力

发布日期:2024-05-14

25岁的白领小文最近被右后枕部的头痛困扰得苦不堪言,每次伏案过久时症状加重,查过颅脑的核磁也没见异常。某天,无奈的小文听同事介绍,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有一个中医特色治疗室,里面的手法和针灸结合的方式可缓解骨伤科疾病。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他带着一颗忐忑的心来了,经过一次循经通络手法及针灸后,症状缓解大半,第二次治疗结束之后,他都快不敢相信了,困扰了大半年的症状,真的已经消失了。


一、循经通络手法来源于经典

《灵枢·终始篇》云: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臓,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其大致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治疗(手法、针灸等)要了解始终的意义,是以五脏为纲纪,就可以确定阴经和阳经的关系。阴经与五脏相通,阳经与六腑相通。阳经承受四肢的脉气,阴经承受五脏的脉气,因此才能知道相应的补泻方式,可以使得全身气血平和。调和气血的关键,就是要明白阴阳的规律及阴经、阳经在人体循行及治疗的方法。

其又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

这些内经中生动的文字更是从具体的循行经络来指导疾病的治疗:治疗腰部以上的各种病症,患者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都在主治范围内。治疗腰部以下的各种病症,患者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都在主治范围内。治疗病变在身体上半部的患者,可取身体下半部的腧穴。病变在身体下半部的患者,则可取身体上半部的腧穴。病变在头部的患者,可取用足部的腧穴。病变在腰部的患者,可取腘窝部的腧穴。

白领小文的头部疼痛,正是采取了循经通络手法,头部的病变,在足部的经络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这也是来源于经典并回归于经典的做法。除了这些经络辩证,结合小文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他的头痛还来源于枕大神经的病变并做了相应的处理。



二、循经通络手法融汇贯通现代医学

循经通络手法通过特殊的推拿手法刺激身体经络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减轻各种疾病的症状。但作为骨伤科的特色手法,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精细认识是其它专科所无法达到的优势,也是骨伤手法区别于传统推拿手法的重要环节。

广东省名中医何升华教授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并通过大量阅片及手术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经络医学与现代解剖的相通之处,结合经典的经络辩证,将中医经络理论和现代解剖学相结合,通过患者的症状、影像以及查体,判断相应部位神经、肌肉、筋膜的病变,结合理筋手法,配合点按相应经络的经穴,治疗骨伤科相关疾病。并在循经通络手法的基础上,针对“骨错缝、筋出槽”的具体病情,采用进一步的拨筋正骨手法进行治疗。

在何升华教授的带领下,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先后建立了骨伤科特色治疗室、中医正骨门诊等具有浓厚中医骨伤特色的治疗方式,不断坚持以临床促进理论的进步,已然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打磨,实现精益求精,力争造福更多的病患。


三、循经通络手法的生活指导

虽然循经通络手法是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手法,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我们是有简化版的方法。简单说就是我们判断疼痛的位置在哪条经络,然后通过点揉此条经络循行部位的穴位来缓解症状,四肢的穴位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因此普通人推荐运用四肢的穴位。例如,腰背部的疼痛,属太阳膀胱经,我们可以在下肢同是膀胱经的腘窝(委中穴),小腿肚(承山穴)进行点揉;腹部的疼痛,属阳明经,我们可以在下肢的膝关节前外侧(足三里),踝关节前外侧(解溪穴)进行点揉,阳经穴用顺时针的泻法;阴经穴用逆时针的补法,每个穴位点揉50次左右。对于症状比较严重及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还是需要尽快前来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小文虽然症状已经缓解了,但他更开心的是他通过了解循经通络手法之后,学会了一些日常生活的保健及应急处理方法,这些也把这个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变成明明白白的“中医粉”。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刘伟东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何升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