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针灸助你“和颜悦色”,黄褐斑“退退退”

发布日期:2025-06-03

黄褐斑,让很多女性闻之色变,使无数“红粉佳人”面上蒙“尘”,中医古代称之为“黧黑斑”“面尘”等,顾名思义,就像脸上蒙了一层尘土一样。



黄褐斑是面部色素沉着导致的,表现为色素对称性沉着,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以眼部下外侧多见;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似面罩般遍布于面部。黄褐斑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少数男性也可长斑。本病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虽然常见,但并不好治。中医讲究整体调理,通过“内调外治”,助你改善肌肤状况。



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主要分为肝郁气滞、肾阴亏虚、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五个证型,各证型的皮损及临床表现大致如下:


· 肝郁气滞型:颜面部黄褐色斑片,边缘较清,多见于面颊及眼周,女性伴月经不调,月经前斑加深,经后则变淡,乳房或胁部作胀,郁闷不舒或烦躁易怒,纳少,小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 肾阴亏虚型:颜面黧黑斑片,状如尘染,伴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不孕。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 脾肾两虚型:颜面黄褐色或灰褐色斑片,伴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腹胀,纳少,或带下清稀。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沉。


· 气滞血瘀型:颜面部深褐色斑片,边缘清晰,女性可伴月经量少,有黑块,经前乳房、小腹胀痛,经停或经后诸症渐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细涩。


· 气血亏虚型:颜面大片黄褐色或灰褐色斑片,边界不清,遍及双侧颧部、鼻部、口周,月经淋漓不尽,色淡,神疲懒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患者故事:

黄女士今年34岁,5年多前生完孩子后,双侧脸部开始出现大片黄褐色和灰褐色的斑块,就像脸上蒙了一层灰尘一样。她曾在其他医院门诊服用中药治疗,但效果不太理想,现在为了寻求中医针灸治疗前来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

具体症状表现为:精神疲惫,双侧脸部有大片黄褐色、灰褐色斑块,主要分布在双侧脸颊、眼睛周围、鼻子和嘴巴周围。平时月经量多,月经结束后还会有淋漓不尽的少量出血,来月经前乳房会胀痛,经期腹部疼痛,遇到寒冷时疼痛加重,经血中有血块。感觉口干,食欲尚可,晚上睡眠一般,经常做梦,大小便正常。

治疗方案:辨证考虑“气血亏虚”,中药以八珍汤加减,方药为:人参片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20g,炙甘草10g,玫瑰花5g,黄芪20g等,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针灸处方:面部斑块处微细针围刺,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溪(双)、太冲(双)、曲池(双)等。

针灸操作:针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周1次,6次为1疗程。

其他辅助疗法:脾俞(双)、肝俞(双)、肾俞(双)交替予毫火针点刺。梅花针面部斑块处轻轻叩刺使局部微微泛红,每月1次;中药面膜外敷,每周1次,每次20分钟。

健康指导:保持充足睡眠,防晒,心情调摄,少进食辛辣煎炸、肥甘厚腻之品。

经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颜面部斑块颜色变淡,肌肤微微有红润光泽,月经较前规律,自述整体感觉焕然一新,后续间断针灸门诊复诊,疗效满意。



面部微细针针刺重点在于祛瘀生新,使面部气血流利通畅,刚刚针刺后局部肤色会微微泛红,次日斑色变淡,透亮度提高,达到淡斑、滋养肌肤之效。



中医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优势在于健康自然,强调“内调外治”的整体治疗思路。微细针针刺局部及辨证选穴、中药辨证施治、中药研末外敷、配合梅花针、火针、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等等,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注意避免使用一些可能诱发黄褐斑的药物。



最后以四句话总结了黄褐斑自我防治小妙招:

防晒保湿很重要,穴位按摩动手做。

运动睡眠讲平衡,心情舒畅百斑消。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 饶晓丹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 钟卫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