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和神经组成。外耳主要是声音在气中传播,传到鼓膜,引起鼓膜震动,声音传到鼓膜后变成机械能,通过听小骨声波继续传到内耳,内耳淋巴液的震动,带动毛细胞的震动,毛细胞把声能转换成生物电传到耳蜗神经,耳蜗神经再传到中枢,最后到大脑皮层中这个过程也叫人类的听觉通路。
哪些外耳道疾病会引起听觉改变
耵聍栓塞

真菌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
哪些中耳疾病会引起听觉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鼓膜炎
鼓膜穿孔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哪些内耳疾病会引起听力下降?
1、突发性耳聋:72小时出现相邻两个听力频段听力下降20dBHL。
2、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导致的,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和耳鸣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先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创伤性耳聋、耳蜗性耳硬化。
哪些全身性疾病会引起耳聋?
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甲状腺功能低下、白血病、贫血等。
听力下降的危害:
1、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交流不便。
2、情绪低落、容易有挫败感,容易导致抑郁。
3、容易引起焦虑,对生活缺少热情,缺乏社交,老年人更容易引起痴呆。
中医是如何看待耳朵的?
耳为肾窍,其性属水。清阳之窍水性,阳中寓阴,阴阳互济。
耳为清阳之窍,喜温恶寒,喜通恶滞,以通畅为用,通则耳聪而能纳音。
司听觉,闻五音,主平衡,辨体位。
耳朵与脏腑的关系:
肾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灵枢·脉度》
心与耳: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开窍于舌,寄窍于耳。
肝与耳:肝主筋藏血,主疏泄而调气机,与胆相表里。胆的经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脾胃与耳:脾统血,主肌肉而司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健旺,生化有源,耳得濡养,耳窍清宁而听力聪敏。
肺与耳: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医学入门》
中医调治从整体出发,保护听力:
听力下降是耳部疾病又不仅仅是耳部疾病。人体是一个整体。耳病是全身脏腑功能病变反应在局部的表现。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基础,五官乃五脏的外候。
所以不仅要关注人得的病,更要关注得病的人。
一、调整睡眠,早睡早起
早睡:23点
子时胆经当令,属“阴中之阴”,是一天之中阴气最盛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初生的时段,胆气在此时开始升发。《内经》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子时睡眠对一天至关重要。休息好了,第二天头脑清醒,做事就有效率。
早起:5-7点
卯时,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应该正常排便,把积蓄了整个晚上的垃圾毒素排出体外。降浊才能升清。耳为清窍,只要清气入耳窍,才能听音。
二、饮食合理,固护脾胃
多素少荤,要吃主食。口腹之欲无止境,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节食减肥。
三、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情绪不遂,七情气郁,经气痞塞,容易导致耳病。
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心血管方面的改变,影响耳部的供血供氧。
多户外活动,郊游,踏青,找朋友倾诉,多看书可舒缓紧张心情。
四、注意保暖
寒主凝滞,寒则血脉不通畅,耳部血供受影响。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五、适合自己的运动才是最好的
较剧烈的运动宜白天。多户外运动。晚上的运动以舒展缓慢为主。过犹不及。
六、注意防噪音
避免长时间及太大声使用耳机、K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持续在80dB的噪音环境中40分钟将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耳朵的健康,大家把3月3日定为世界爱耳日。
语音是人们沟通的桥梁,那听觉就是桥梁能顺利通行及基石。今年的3月3日是第22个世界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耳鼻喉肛肠支部在二门诊大厅举办了爱耳日健康讲座及义诊活动。

今年爱耳日的宣传口号:
关爱听力健康,建设健康中国
助力听力康复,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重视听力残疾预防,关爱生命健康
重视听力筛查:从新生儿到老年人
保护青少年听力,远离娱乐性噪声
安全用耳,科学维护
普及爱耳护耳意识,延缓听力减退
听力康复,满足听障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护听力健康,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杨龙 刘元献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