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总是睡不好?中医有办法

发布日期:2021-10-22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失眠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睡商”成了比情商、智商更难得的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有专门的大脑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而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及药物因素等。失眠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疲倦等。失眠还会继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脱发、焦躁、长斑等等。


虢周科主任是国内较早开创中医脑病心理临床专科的专家之一,数十年的临床一线工作经历,提出临床状态医学模式,总结出一套特有的临床失眠诊疗方案,从中医辨证、疾病诊断、心身状态综合考量,诊治多种原因引起的失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病案:

48岁的郑女士,失眠8-9年。入睡慢、早醒一直困扰着她,长期失眠还导致气色和精力大不如前,经常感到疲倦和情绪低落。每当遇到孩子升学、考试等重要时期,紧张担心和失眠就会更加严重,有时更会彻夜不眠。她曾多方求医,失眠仍未能根本改善。郑女士经朋友介绍来找虢主任看诊。临床症状可见情绪低落,心烦,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疲倦,脱发,伴咽干少津,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舌淡红,少苔,脉细略数。2个疗程过后,郑女士反馈“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整个人气色也好了很多。”


病案分析:

郑女士平素做事要求完美、爱操心,加上长时间的工作和孩子教育压力,使得她一直神经高度紧张,不能放松,久而久之引发失眠,因此郑女士的失眠应从调整情绪入手。


从中医角度来看,郑女士的失眠主要是由于久病致使心肾阴液暗耗,不能上承于心,导致心火偏旺,出现失眠。具体而言,生理状态下,心、肾之间水火既济、精血互生。心居上焦胸中,属阳,五行属火;肾在下焦腹中,属阴,五行属水,二者一升一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而当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制约心火,进而心火不降,亢盛于上,则出现失眠、心烦、多梦、咽干少津、少苔、脉略细数等症状;肾藏精,主骨,心主血脉,二者均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且精血之间可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共同濡养四肢百骸。当肾阴耗伤,心火不降,心肾失交导致精血生成不足,失于濡养,则症见腰膝酸软、疲倦、气色和精力不足、月经量少、脱发等。因此,虢主任认为郑女士的失眠属于心肾不交证,遂予“六味地黄汤合交泰丸”加减治疗,共奏养阴泻火,益肾宁心之效。


中医治疗失眠优势明显,具有药物副作用小、不会形成药物依赖和戒断效应、可长期调理服用、改善体质等优点,同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采取个体化诊疗方案,具有独特优势。


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失眠属“不寐”范畴,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髓失常关系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为主。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髓,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湿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则容易引发五脏功能失调而成顽疾。所以失眠的证型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一)内治法

1:肝火扰心:症见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方用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5:心胆气虚: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二)针灸治疗: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等穴位

(三)耳穴压豆:皮质下、心、肝、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四)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

(五)中医心理疗法等


郑重声明:文中所载中药方剂均需由医生处方使用,未经中医生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文中方剂和中医治法。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