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名医医案】陈福如: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法治胃痛

发布日期:2021-12-06



▲陈福如1940年出生,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第二届广东省名中医。196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6年制医疗系。现任深圳市中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53年。为深圳市首届名中医、第三批与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代表著作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陈福如临床经验集》与《医学探微》两部。


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53岁徐先生,1999年10月15日初诊。


【发病过程】

胃痛史15年,反复发作,痛则较剧如锥刺,通过相关检查排除肝、胆、胰、心的病变,前后经过6次胃镜检查均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屡经中西医治疗后虽有疼痛缓解,但易复发,每因饮食不当则疼痛。


【首诊证候】

现纳食与二便均正常,舌质淡红舌边有瘀斑,舌苔薄白,唇紫黯,脉弦。


【辨证论治】

诊断为胃痛·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祛瘀通络。处方:当归、丹参、生地、赤芍各20g,玄胡索、川芎、香附、乌药各15g,桃仁10g,红花、炙甘草各5g。水煎2次,分2次内服,每天1剂。


【随诊过程】

二诊:11月7日

服上方15剂胃痛减轻,未出现刺痛,舌边瘀斑变淡,但服后大便烂,日1次,上方去生地、赤芍,加茯苓20g,嘱其服15剂。


三诊:11月28日

服后近周未见胃痛,但有不适,以上稍作加减,再服15剂。


患者家住佛山市来深就诊有点不便,于12月底来电云胃痛月余未作,咨询是否继续治疗,遂拟下方调治,药用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香附、苏梗。

患者于2000年5月初带其姑母来诊,高兴地告知,半年来未有胃痛。


【按语】

本病例只要四诊合参,详其病史、疼痛性质和胃镜诊断,辨证不难。根据病因病机而辨证施治,方证对应,量效恰当则能应手取效。若把舌诊置之高阁,问诊不周密,辨证缺失,则论治大相径庭,而难以获效。


对本病例的辨证有三个重点:

一是胃病15年之久,久病则入络,入络即有瘀;

二是舌边有瘀斑,唇色紫黯是瘀血之明征;

三是胃镜诊断为胃黏膜糜烂充血,此乃是中医望诊的延伸。


根据方证对应原则,选用桃红四物汤合延胡索散,后者是祛瘀通络的名方。中医传统的方剂都是历代医家经验的总结,疗效可靠,只要熟练掌握方剂的适应证和用量,先选用就能易如反掌。方中用香附和乌药是遵循气血相关论,要活血必须先理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行方能祛瘀。凡是用方选药都要有理遵法,才能中的。


科普指导:广东省名中医 陈福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