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普及爱耳护耳意识,保护人们的听力健康,是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一起走进耳朵的世界,了解耳朵常见疾病与致病因素,学习中医对耳朵的保护与治疗方法,科学维护耳朵健康。
一、认识听力损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21发布“听力损失等级和相关听力经验”表,我们可以根据在不同环境(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下的听力体验大概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或好耳的听力阈值,具体如下表:
按表格内容,大家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听力体验情况进行初步自检。如发现自己的听力可能存在问题,请及早去专业机构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二、伤害耳朵的元凶
1、噪音
从生理学而言,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应属于噪音。我们国家规定的噪音标准是在85分贝以上,当一个人长期处在噪音环境时,会使人内耳的毛细胞受到过度刺激而导致死亡。同时,噪音对我们的正常睡眠、交流活动、心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身心健康受损。
2、耳朵炎症
耳鼻喉科常见的耳部疾病有很多,除了耳鸣、耳聋、畸形、肿瘤、外伤等疾病之外,最大的一部分常见的就是各个部位及各种表现的炎症了。比如,游泳进水呛水容易引发急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症,感冒、鼻炎等病情蔓延亦可导致中耳炎,持续拖延则可能导致鼓膜穿孔、突发性耳聋等进一步损害。
另外,爱掏耳朵的习惯容易导致外耳道炎症,造成真菌感染。我们要认识到,正常情况下耳内耵聍(俗称“耳屎”)有杀菌的作用,可以保护好外耳道的皮肤。
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不健康作息的人越来越多了,而部分人发现自己的耳朵开始响了,这就是所谓的耳鸣。耳鸣到目前为止,它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比较明确的一点是,缺少睡眠,或者情绪紧张,都可能导致耳鸣。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还有人会出现突发性的听力下降,面对突发性耳聋,“时间就是听力”,这时一定要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
4、用药不当
像氨基糖甙类消炎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会损伤毛细胞,这种药物引起的耳聋被称为药物性耳聋。因此,我们在生活和临床用药时都需要谨遵医嘱,防止药物性耳聋。
三、中医护耳方法
1、贴耳穴
贴耳穴可以起到调节脏腑功能,建立阴阳平衡的作用。贴耳穴是指将王不留行子等小药豆贴在耳朵相应的穴位上,适当按压和揉捏,产生酸痛、麻木、肿胀、疼痛的感觉,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鼓膜按摩法
用食指或中指插入外耳道口,使其塞紧外耳道,轻轻按压1~2秒,再放开,一按一放,如此重复多次。也可用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使其掩盖住外耳道口,持续1~2秒后再放开,一按一放,有节奏地重复多次。按摩之后,耳堵塞感可暂时减轻或缓解。
3、鸣天鼓
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孔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该方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不仅养生保健,而且对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有良好的疗效。
四、日常护耳常识
1、向过度用耳说“不”
玩手机、电脑,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最好选择音箱(外放),条件不允许也请使用耳罩式耳机,尽量避免入耳式耳机。但无论使用上面哪种方式,戴耳机音量不要超过60%、一次不要超过60分钟。用耳半小时至一小时后需要暂停一段时间,让耳朵能够休息一会儿。
2、远离噪音
很多人喜欢在通勤路途中或公交、地铁上听音乐,如必要则建议使用降噪耳机,而不是一度不断调高电子产品音量,但仍需尽量避免在嘈杂环境中听音乐。同时,参加噪音活动时注意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这是阻隔噪音、减少听力损害的有效措施。但要注意的是,请购买大厂正规品牌的产品,否则假冒伪劣产品,带给我们的可能会是噪音+噪音。
3、 “三早”原则
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是耳类疾病防治的“三早”原则。保护听力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宝宝出生之前,父母就已经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听力;宝宝出生后应该及时进行听力筛查;从婴儿到步入老年整个生命阶段都应该时刻注意保护听力。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杨龙、禤达科、刘元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