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动脉斑块概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全身动脉硬化在颈部血管的体现,颈动脉的健康情况间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内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脑卒中是目前全球第2位、中国第1位的心脑血管疾病致死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高盐高脂饮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病率上升,也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率日益升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等的广泛应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越来越高,40~54岁健康人群约1/3可见血管粥样硬化性改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
二、病例分享
半年前,营养门诊就诊过有一位年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因突发晕厥去医院就诊,各种检查做完一遍未明确具体原因,患者担忧顾虑之下,特来营养门诊寻求营养治疗,详细查看患者既往健康检查,该患者具体存在以下健康问题:
1.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形成(单发);
2.高尿酸血症;
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经过大约3个月的营养治疗,也是收获了很圆满的效果,患者去第一次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医院再次复查,结果提示:双侧颈部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结果对比详见下图。
三、该病例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因素分析
1.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
尿酸是嘌呤碱在人体代谢的主要终产物。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动脉内膜斑块形成为特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有研究发现,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较多的尿酸,提示尿酸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有直接的作用。研究表明,人体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相关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高尿酸血症可引起血管的内皮功能紊乱及损伤,损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尿酸结晶的附着对血管壁的直接损伤;②尿酸介导的血管慢性炎症反应;③激活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及血管变性;④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等。
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
血同型半胱氨酸为一种甲硫氨酸脱甲基后生成的含硫氨基酸。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形态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可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影响其稳定性,增加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其原因主要在于:
①同型半胱氨酸氧化形成高胱氨酸时会产生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等毒性物质,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管壁弹力层、胶原纤维破坏,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②可生成大量同型半胱氨酸巯基内酯并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复合物,而后被机体单核细胞吞噬后变为泡沫细胞,进而加剧血管壁炎症反应,加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③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中凝血酶调节蛋白的表达水平,促使机体处在易患血栓的状态;
④可通过加强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损伤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该患者的体重、血脂、血糖、血压等都在正常水平,但既往体检发现同时存在高尿酸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因此,我们将其作为营养干预治疗的重点。当然,如前文所述,就普通人群来说,除了高尿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率日益升高的影响因素,因此存在个体化差异。
四、营养治疗方案
在调整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基础上,我们采取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
1.解除已存在危险因素,该患者即降低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既往营养治疗案例及健康知识科普中,我科已经做了很多相关工作,且已有很多患者收益,感兴趣的详见微信公众号“营养医师曾瑶池”中“疾病营养”模块。
2.对“斑”治疗,该患者已有斑块存在,且因患者个体原因拒绝进行药物治疗,我们在营养治疗基础上,采用非药物干预,选用含纳豆激酶和红曲的营养制剂、含甜菜碱的甲基营养素联合进行营养治疗,达到降脂、溶栓、消斑的效果。
以上病例提醒我们要尽早关注血管健康,争取将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作为临床营养医师,我们也将在疾病的营养治疗上深耕,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李伟与龚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评估与防治策略.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2. 21(02): 第101-104页.
[2]. Razavi,A.C., et al., Early Contributors to Healthy Arterial Aging Versus Premature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Adults: TheBogalusa Heart Study. J Am Heart Assoc, 2021. 10(12): p. e020774.
[3]. Katan,M. and A. Luft,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Semin Neurol, 2018. 38(2): p. 208-211.
[4]. 周华东, 王延江与张猛,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50(08): 第572-578页.
[5]. 于逢春, 纳豆激酶在血管病危险人群应用专家建议(2020版).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 20(01): 第3-8页.
[6]. Martinez,E., J. Martorell and V. Riambau, Review of serum biomarkers in carotidatherosclerosis.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20. 71(1): p. 329-341.
[7]. 郭铁柱等,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相关性. 中国实用医刊, 2018. 45(07): 第7-10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2021.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李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