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医生,我脾胃不好,天天都靠喝粥来养胃,可坚持两年了也不见什么成效,体重还越来越轻,我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啊!”
“曾主任,我们是潮汕人,从小爱喝粥。我和我老公今年体检都查出肥胖症、高脂血症,还说什么糖耐量受损,这是快要得糖尿病了吗?赶紧给我支支招啊!”
“曾医生,我家二宝快三岁了,断奶后不喝牛奶,也不愿意吃蔬菜、肉类,就爱喝粥,现在身高体重比同龄人差一大截,牙齿更是东倒西歪。”
俗话说“南粥北面”,对于中国人来说,粥不仅是营养与美味的象征,还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因此中国老百姓自然而然地就将“喝粥”与“养生”、“养胃”联系在了一起。
喝粥养胃?因人而异
粥为半流质食物,不需经过大量咀嚼与胃部蠕动即可快速进入小肠,分解为葡萄糖并被人体吸收利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肠胃负担,还能快速升糖。因此,人们认为喝粥能养胃。其实,喝粥养胃并非人人适宜。
一些患有胃部疾病的人喝粥不仅不能养胃,反倒可能伤胃。
1.加重胃食管反流 粥含有水分较多,短时间内易引起胃内压过快增高,且不利于中和分泌的胃酸;粥水刺激胃大量分泌胃酸,对于容易反酸、烧心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来说,喝粥反而会“雪上加霜”。
2.不利于胃创面修复愈合 粥的组成主要是淀粉类,营养单一,营养价值极为有限,无法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不利于糜烂及溃疡面的修复。再者喝粥会刺激胃酸分泌,而胃酸的增加会进一步加重创面的损伤,对此类患者来说,喝粥不但不能养胃,反而适得其反。
3.导致消化功能减退 粥经过长时间炖煮,进食过程中常无需牙齿进一步咀嚼,缺少咀嚼动作。长期食粥会致使咀嚼器官退化,且减少口腔中唾液的分泌,淀粉酶分泌减少,致使淀粉进一步分解为麦芽糖减少,直接迅速进入胃肠中,影响消化吸收。不爱咀嚼的儿童容易发生牙列不齐,需要进行正畸治疗。
4.加重胃下垂 医生一般都禁止胃下垂患者喝稀粥、面汤等流质食物。这与水的密度大、蠕动性慢有关,会进一步加重胃下垂。若吃的是固体软质食物,则其中间存在缝隙,食物在胃中有蠕动空间。
喝粥的确有一定的养胃、养生功效,主要是其易消化,可以减轻胃的研磨负担。那么,喝粥养生到底适合哪些人群呢?
1.老年人 胃黏膜萎缩及胃壁细胞功能减退,胃酸分泌减少,消化能力减弱,以及胃肠道动力不足,所以可适当进食粥,以促进胃酸分泌,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但不建议每天顿顿喝粥,尚可加用一些杂豆、肉类、鱼片、动物血食材,以丰富营养,同时增加咀嚼时间。与此同时,每天再搭配400-600千卡的医用食品作为口服营养补充,以弥补能量和蛋白质的不足,可以使老年人长期处于良好的营养状态。
2.术后及严重腹泻、呕吐的患者 这类人群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水分丢失过多,建议适当进食流质及半流质食物,喝粥就是比较理想的饮食,可以减轻胃肠负担,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养胃作用。同样,此时的粥也只能短期使用,长期将粥作为主要能量来源不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一个康复期的患者,能量约需2000千卡/天,蛋白质最少需要75克/天,要达到这个目标量分别需要粳米粥4300克、6800克。一个号称“大胃王”的健康成年人一天也喝不下这么多粥来,更不用说大病初愈的人了。
喝粥营养?因料而异
从上图粳米粥的营养成分看,白米粥,营养价值非常有限。如果每天所需的300克粮食都从精白大米粥来摄入,不吃其他东西,就算煮粥没有造成营养素的损失,也会造成能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矿物质的大量缺口,也就是说,喝白米粥远远不足以支撑人一天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长期喝粥甚至诱发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免疫低下,开篇的第三个案例就是例证。
但如果将粥的材料进行巧妙的搭配和处理,增加杂豆类、粗粮类就能极大地丰富一碗粥中所能含有的营养素,再搭配以一定的蔬菜、畜禽肉类、鱼虾蟹类进食,营养摄入就会更加充分和全面。因此,喝粥能不能补充营养,因熬粥的材料而异。
喝粥降三高?基本是忽悠
严格说来,喝粥减不了肥。因为光喝粥不顶饿,过不了多久就又会有饥饿感,抵抗不住饥饿的人就会吃零食抗饿。如此不断反复,反易变胖。就算你是芸芸众生中“意志力”最坚定的那一位,坚持喝粥,体重减下来了,体脂率可能反而上涨了。因为,喝粥类似于节食减肥,减掉的主要是维持生命需要的水、蛋白质和无机盐,而非对预防“三高”不利的脂肪。(详见该公众号《【营养治疗】喝粥10天减5斤乐开怀,但看到身体检查报告时他却哭了...》2020.10.28发布)喝粥或许加重血糖波动。粥在熬制的过程中淀粉颗粒变小,质地变软,容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而升高血糖;过后血糖又迅速下降,使人体血糖波动较大,不利于血糖控制。建议可以在粥里加入杂粮、蔬菜及动物性食物,从而减缓餐后血糖的波动。
白粥配咸菜,非绝配。两者分别是高糖和高盐食物。长期摄入这种低质量的饮食不仅不利于维持健康的体魄,而且容易增加慢性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乳腺癌、结直肠癌以及肥胖的发生风险。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