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瘦子也得高脂血症
半年前,一位55岁的女士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营养门诊,她身高152厘米,体重37.8公斤,体质指数16.4公斤/米2,体形消瘦的她竟然血脂高!
她每天喝燕麦粥、小米粥,平时也不太吃畜、禽、鱼类,连蛋奶也吃得很少,菜几乎都是水煮,可算得上滴油不沾。从食量来看,她一直吃得很少。没想到的是该女士体检竟然查出高甘油三酯血症,还有脂肪肝。她既担心营养不良又担心血脂上升,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吃了,非常苦恼。
经过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半年多的营养治疗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该女士体重增长了,血脂正常了,脂肪肝的程度也在慢慢减轻。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这位女士多年来一直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初诊时她体重很低,但体脂率不低,因为水分、蛋白质(肌肉)、无机盐都少,那么脂肪比例就会大一些。这样的人稍微增加点体脂肪,就容易出现脂代谢紊乱。
哪些因素易致血脂高?
是不是只有整天大鱼大肉,看起来油光满面的人才会得高脂血症呢?开篇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
高脂血症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其中原发性高脂血症多由遗传基因缺陷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而继发性高脂血症多与其他全身性疾病、药物有关。
一、生活方式不健康
1.过食肥甘者
主要是饮食因素即胆固醇、饱和脂肪及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动物油、肥肉或者过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脑、猪肝、鱼子、蟹黄、奶油等都可引起血脂异常;精制糖分摄取太多,过剩的部分就会转变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引起血脂增高。研究发现,精制糖能使肝脏合成脂类的作用增强。正常人吃高糖饮食三周后,血液甘油三酯可升高1 倍多,若给高血脂患者吃高糖饮食,甘油三酯则可增加4~5 倍。
2.多吃少餐者
空腹时间越长,造成体内脂肪积聚的可能性就越大。每日进餐次数在3次~5次的人群比每天只吃两餐者(总热量不变),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均低。
3.晚餐过迟者
睡前进食高脂饮食,然后马上入睡,血液中的脂肪含量急剧上升。如果在早上或中午同样进食高脂饮食,则对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影响不大。
4.烟酒成癖者
吸烟可增加血浆甘油三酯水平。酒精能影响人的脂代谢,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前β-脂蛋白和脂蛋白,并降低机体清除脂肪的能力。
5.久坐不动者
习惯静坐的人血浆甘油三酯浓度比坚持体育锻炼者要高。无论是长期或短期体育锻炼均可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锻炼可以增高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并降低肝脂酶活性。长期坚持锻炼,还可促进外源性甘油三酯从血浆中清除。
6.营养不足者
如果身体蛋白质、卵磷脂摄入不足,那么脂蛋白胆固醇的构建材料就不够;如果B 族维生素、维生素C 和矿物质不足,可能引起胆固醇代谢紊乱。这部分患者往往体型偏瘦,面色偏黄,脾胃功能较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布达全身,如果脾胃运化失司,则水谷精微不得布达,浊物难以祛除。
7.超重肥胖者
肥胖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继而使低密度脂蛋白生成增加;肥胖也使机体胆固醇合成增加,引起肝内胆固醇池扩大,从而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影响血脂水平。
二、年龄因素
1.老年人
老年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减退,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率降低,其机制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胆汁酸合成减少,使肝内胆固醇含量增加,进一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
2.绝经后妇女
在45-50岁前,女性胆固醇水平低于男性,随后则可能高于男性。这种绝经后胆固醇水平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体内雌激素减少所致。雌激素能增加人类和动物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
三、疾病因素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此外,双氢克尿噻和氯噻酮类利尿剂、硝苯地平和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心得安、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氯丙嗪、避孕药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四、遗传因素
与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是引起重度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
· 家族性Apo B100缺陷是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体内分解代谢缓慢的原因之一;
· 脂蛋白脂酶和Apo C Ⅱ的基因缺陷将导致甘油三酯水解障碍,因而引起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
· Apo E基因变异,可使含有Apo E的脂蛋白代谢障碍。
由肥胖、生活方式所致的高脂血症需要积极减脂并改进生活方式。继发性血脂异常可随着原发疾病的改善而好转。医学发展至今,一些血脂异常的原因仍不明确,对于这类原发性高脂血症,祛除其病因还有难度,需要坚持服用调脂药物,将血脂维持在正常水平,方可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致残和死亡。
参考文献: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
中国医师协会.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4,42(4):279-283.
Natalie Koh ,1 Brian AFerence,2 Stephen J Nicholls, et al. 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Cardiology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Dyslipidaemia[J]. APSC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on Dyslipidaemia,2021,12:1-6.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