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定义疼痛为: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疼痛是骨科医生面临的常见临床问题。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是患者的一种痛苦感觉体验,而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改善和对疼痛认识的提高,人们对治疗疼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在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尽早缓解疼痛是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骨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骨科相关疼痛也越来越多,一是年青人工作、生活习惯及姿势不良导致的慢性劳损和脊柱关节疾病,二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增加。
骨科疾病的主要表现就是疼痛,如何快速有效的缓解疼痛就是骨科医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多个学科都在治疗和处理这类疾病,如骨科、疼痛科、推拿科、针灸科、筋伤科、理疗科等,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技术优势。但随着医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疼痛的治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某一个科室或某一种技术独揽天下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以骨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和多种技术融合的综合性疼痛治疗模式。
为什么骨科疼痛要以骨科为主体的多学科技术融合的综合性疼痛治疗模式,而不是其他学科为主体?因为对任何疾病和痛症的治疗,正确的疾病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准确找到疼痛的原发病变是获得治疗的必要条件,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多模式综合治疗疼痛(而不是单一模式)是获得治疗效果的正确途径。而在骨科疾病导致的疼痛上,骨科医生在解剖、诊断、病因、病理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在治疗方面,不仅注重骨、还会关注筋的治疗,强调的是“筋骨并重”。
当下的中医骨伤科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能正确的把握疾病的诊断和深入的认识疾病病理,同时掌握了多种中西医诊疗技术,包括骨科微创手术、疼痛注射技术、现代康复技术(如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筋膜手法、麦肯基疗法等)、多种物理治疗方法以及各种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如正骨手法、针灸、浮针、内热针、刃针、针刀和中药等)。而众多中西医诊疗技术都各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在骨科疼痛的治疗上,根据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所以,中医骨伤科在骨科疼痛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疼痛骨科作为骨科的一个亚专科,致力于骨科疼痛疾病的诊疗工作,主要的诊疗病种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炎及软组织损伤等运动系统的脊柱关节和软组织疾病,主要的诊疗手段是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技术,主要的诊疗模式是在正确的疾病诊断和准确认识病理变化的前提下、采用多种中西医诊疗技术的综合治疗模式。并且融入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下对骨科疼痛疾病进行早期干预、中期治疗康复、后期调养等全方位系统管理,充分发挥中医在骨科疼痛疾病的治疗优势。
疼痛骨科作为一个新兴的亚专科,在人口老龄化和职业白领化导致脊柱关节疾病逐渐增加的大背景下,不仅诊疗的适宜人群和病人的非手术医疗需求越来越多,而且还能凸显中医非手术的医疗特色,具有其他科室单一治疗模式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一定会有广阔的学科发展前景。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 曹亚飞、刘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