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1990至2015年间,全球较高体质指数相关死亡率增加28.3%,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死于肥胖相关疾病。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早在1948年就被WHO列入疾病分类名单(ICD编码E66)。
肥胖的危害
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预期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肥胖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肥胖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相关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从1993年至2009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9年10月发布的《肥胖健康负担》报告分析了52个国家的超重和肥胖问题,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逆转肥胖的发展趋势,从2020年~2050年(未来30年),超重和肥胖将使各国人口预期寿命缩短约3年;将引起近60%的新发糖尿病病例、18%的心血管疾病、11%的痴呆症及8%的癌症。由此导致的是,成员国需拿出约8.4%的健康卫生预算,以解决肥胖相关问题,每年至少要投入4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
肥胖的判断
如何简单自评是否超重或肥胖呢?超重和肥胖如何界定和分类呢?在临床上主要通过对身体外部特征测量间接反映体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常用指标如下:
1.BMI(体质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
2.腰围:将软皮尺固定于髂嵴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中点位置(通常是腰部的自然最窄部位),水平绕脐一周测量,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气末记录腰围。
3.身体成分分析: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可检测出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节段脂肪及肌肉含量,以便制定个体化减脂方案。(详细内容见本公众号往期内容链接:“营养科引进InBody人体成分分析仪,让减肥、增重和营养治疗效果一目了然”)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质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科学减肥控慢病
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席williams教授曾指出“医生一直在擦地板上的水,却不去堵住旁边木桶上的洞。”医疗消费迅猛膨胀并趋无限,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肥胖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肥胖防治的关口前移,防治肥胖,我们需要未雨绸缪。
众所周知,肥胖的发生常常是由遗传、少动以及摄入过多能量共同导致的结果,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基本原因是摄人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在大家苦思冥想之后,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怎么不费力又能瘦下来呢,节食吧,每餐少吃点,或者少个早餐或晚餐。这个方法对吗?答案是不对的。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可能会引起瘦体重减少、痛风发生风险增加以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我们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减重,而且需要减的是脂肪而非肌肉。
科学减重营养小tips:
擅选食物巧搭配,膳食宝塔记心中
进餐时间需合理,晚餐太晚是大忌
每日饮水要足量,新陈代谢来促进
肉类选择有顺序,水产禽畜依次排
蔬菜水果不要少,增强饱腹还消食
主食选择有技巧,粗细搭配很重要
食物味道要天然,少盐少油错不了
想吃零食也可以,合理选择很重要(优选坚果、奶类和低糖水果)
体力活动不要少,家务劳动都可以
对很多朋友来说,可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食等会成为你减肥路上的绊脚石吗?
悄悄告诉你:
目前,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已与多科室联合开展体重管理,通过营养师每日一对一的平衡膳食、合理运动及行为干预指导,每月定期复诊,帮您重塑健康体重!将慢病的“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09): 711-717.
[2]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8(09): 525-540.
[3] The Heavy Burden of Obesity: The Economics of Prevention. OECD Health Policy Studies, 2019.
[4] Seo M H, Lee W Y, Kim S S, et al. 2018 Kore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Korea[J]. J Obes Metab Syndr. 2019, 28(1): 40-45.
[5]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8(11): 662-666.
[6] 祝之明.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03): 212-219.
[7] The GBD 2015 Obesity Collaborators.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J].N Engl J Med.2017,377:13-27.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李翠玉、曾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