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生腌虽味道好,贪“生”怕“熟”风险可不小!

发布日期:2023-04-12


江湖上流传着

“吃潮汕生腌只有O次跟无数次”的传说

人称——“潮汕毒药”


虾清甜肥厚,血蛤肉质脆嫩,青膏蟹细嫩鲜美,入口时还带着一点冰沙感……生腌虽味道好风险可不小!生腌虽然美味,但关于食用后感染的报道也不少,“寄生虫看了会点赞”,“治好十年便秘顽疾”。那么,生腌能吃吗?白酒、芥末等能“杀菌”吗?如何正确吃海鲜?关于生腌,这些你要知道!


一、何为生腌?

所谓生腌,就是将活的海鲜或河鲜清洗后,用酱油为底,加入葱姜蒜、辣椒、鱼露、芫荽、麻油等腌制,冷藏或冷冻后直接生食,追求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无论哪种生吃法,人们都认为比熟食更能保留海鲜的原汁原味。这些看起来是不是很有食欲?可这样的生腌海鲜却面临着无数的潜在威胁,下面我们来讲讲生腌到底有多危险。


二、生腌背后存在这些健康隐患

1.寄生虫感染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是中国淡水鱼中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寄生虫。如果食用了被肝吸虫感染的生鱼片,虫体可能会寄生在人体胆管、胆囊内,引起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等。华支睾吸虫主要来自于生食的海鲜和淡水鱼,它能引发5倍以上的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肺吸虫:食用腌制或未煮熟的淡水螃蟹、龙虾,尤其是我国的醉蟹,极易引起食源性肺吸虫病,对脏器造成机械性损害,出现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状,虫体的代谢产物还会引起人体的变态反应。

异尖线虫:异尖线虫的幼虫寄生在某些海鱼体内,人主要因食入了含活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和海产软体动物而感染。其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即人体异尖线虫病,会引起恶心、腹痛、呕吐以及一些强烈的过敏反应,甚至破坏消化道穿破肠壁。

裂头蚴: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当人进食了未煮开含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后,虫卵先是在人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裂头蚴会引起皮下结节、呕吐、抽搐,甚至带来致命风险。

2.细菌感染

细菌的适应性很强,只要环境适合就能生长繁殖。生腌或未煮熟的海鲜很可能含有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创伤弧菌等。虽然糖、盐、酒精能抑制细菌的繁殖,但并不能杀死细菌。

①霍乱弧菌:

会导致急性的呕吐、腹泻(米粥样便),严重时会引起脱水,乃至休克。

②副溶血性弧菌:

一种嗜盐菌,它是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占到了食源性疾病的首位,在沿海地区更是高达60%以上。

③李斯特菌:

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

④沙门氏菌:

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沙门氏菌感染后可导致慢性肠胃炎、败血症,严重会死亡。

⑤创伤弧菌:

常寄生在虾、蟹、牡蛎等海洋生物内,人一旦感染,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感染后通常表现为四肢红肿、水疱、急性肠胃炎、坏死性筋膜炎或脓毒症等,救治困难。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不仅面临截肢的风险,甚至会引发多脏器衰竭、严重危及生命。

3.病毒感染

①诺如病毒是很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人感染后会导致肠胃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②肝炎病毒(如甲肝、戊肝)能被很多海鲜传播,如毛蚶及血蚶等贝类海产携带戊肝病毒,若食用被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摄入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三、吃海鲜的正确姿势

海鲜可能是很多吃货戒不掉的“瘾”。吃海鲜时,从加工到食用,做好这5件事才能安全放心。

1.戴手套处理海鲜

在捕捉或处理海鲜的过程中,要养成戴手套的习惯,不仅可以避免受伤,还可以避免细菌感染。

2.加工时生熟分开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食材、烹饪工具(案板、刀具等)的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3.彻底煮熟后再吃

海鲜类食物尽量不生吃,烹调时最好要熟透,烹调前后可加些食醋调拌。鱼、虾、蟹、贝类,蒸煮时需温度达到100℃,并持续5到30分钟直到其熟透。适合凉拌的海鲜要反复清洗干净后,在100℃沸水中焯烫数分钟,以杀灭细菌。

4.吃海鲜要适量

海鲜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物质,不宜大量食用。根据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吃鱼、虾、蟹类食物每天摄入量为40~75g。


5.特殊人群谨慎吃

过敏人群:吃海鲜前先吃过敏药并不能防过敏。如果因为过敏正在口服或外用抗组胺类药物,吃海鲜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加重过敏症状。

痛风人群:某些鱼类、贝类以及虾蟹有较多高嘌呤,如果再大量饮酒会使得嘌呤分解加速,生成尿酸,可能诱发痛风。


部分内容来源:科普中国、生命时报、深圳市卫健委、深圳食安药办。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李铭舜、钟培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