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季节养生】白天昏昏欲睡,夜里多梦易醒,长夏暑湿困脾了?对症调养更有效~

发布日期:2023-07-18

长夏是中医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的季节划分,一年被分成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份,即7月7日至8月6日,包括小暑、大暑两个节气。《黄帝内经》曰:“脾主长夏”,即长夏是“脾”主令的季节。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居中央为中土,与长夏之气相通,主气为湿。脾喜燥而恶湿,长夏季节多脾胃病,也是脾证失眠的高发季节。


一、四时、五脏失眠皆应护脾胃

《黄帝内经》有“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之分,二者并不冲突,都是强调脾土的作用,侧重点不同而已。“脾不主时”指脾不单主某个季节,重点突出脾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脾不主时”理论,一年四季,无论何时,皆应顾护脾胃,五脏失眠应注重脾胃调摄。在其他各脏的失眠调摄方法中,脾脏的调摄方法应贯穿始终。

脾主长夏,指一年之中长夏这个时段脾的作用最大。长夏,是一年之中暑湿最重的时间段。人们常有暑湿困脾,清阳不升,头重如裹,白天昏昏欲睡,此季节的失眠调养应遵循以下几点。


二、脾证失眠重在长夏调养

(1)睡眠调养:白天午睡时间适宜,以半小时为佳。若午睡时间过长,加之酷热扰心,会导致长夏夜晚难以入睡。可适当晚睡,待大自然阳气潜藏,温度稍降时,可以适当开空调,调睡眠模式,略加薄被,以免感寒。早上顺应大自然阳气的升发,宜早起,助脾之运化,对防治失眠有积极作用。


(2)饮食调养:“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长夏湿邪困脾,导致脾运化无力,此时可适当进食苦味食物,以燥中焦之湿邪,如苦瓜、苦菊、莴笋、芦荟等,但不可偏食太过,以免损伤脾气,燥而不润。


(3)药膳调养:脾证失眠以脾气虚、脾阳虚为主,其药膳调养以补气健脾、温补脾阳为主。

1.补气健脾类:用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气血不足,而心神失养的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药膳方有党参桂圆蜜膏、黄芪党参炖鸡等。

①党参桂圆蜜膏:党参250克、龙眼肉150克、蜂蜜250克。党参、龙眼同煎1.5小时,取汁浓缩至粘稠状,加入蜂蜜,文火熬成膏状。每次1匙,1日2次,温水冲服,具有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

②黄芪党参炖鸡:黄芪10克、党参20克、童子鸡1只(约500克),生姜、黄酒等调料适量,隔水炖1.5小时,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

2.温补脾阳类:用于脾阳虚,失于健运,津液代谢失常,内生痰、饮之邪,上凌于心而失眠的患者。表现为失眠伴腹痛,喜温喜按,不耐冷食等。药膳方有山药羊肉粥、党参茯苓干姜粥等。

①山药羊肉粥:羊肉250克、山药500克、糯米50克。羊肉过水,加生姜、黄酒等调料爆炒去膻味,加入山药,煮成烂熟,研泥,加入糯米,同煮成粥,早晚分服。具有温补脾肾、涩精止泻的作用。

②党参茯神干姜粥:党参10克、茯神10克、干姜6克、炒白术6克。四味煎汤取汁,加入小米50克,煮粥,早晚温服。具有温中健脾,补气安神的作用。


(4)运动调养:暑热天气,不宜过度运动,以室内散步、慢跑、八段锦等运动为主,以汗出染衫为度,帮助机体外排湿热,同时促进肠道蠕动、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睡眠。但不可大汗淋漓,伤及正气。运动汗出后应避免吹空调、洗冷水澡等,以防寒邪闭阻毛孔,导致湿热壅滞体内,或外感风寒。五禽戏之“熊戏”可以引导中焦气机运行,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可用于脾功能异常而引起失眠的患者。


(5)音乐调养:当思虑过度伤脾,运化无力,不思饮食,宜听的音乐有《光明行》《空山鸟语》等。当思虑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不畅时,可聆听《春之声圆舞曲》《春风得意》等,使气机畅达,以散气结、消忧思,助人入睡。


综上所述,基于“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的主张,历代医家认为四时、五脏失眠皆应护脾胃,脾证失眠重在长夏调摄。



参考文献

1.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弓明燕,王淼.“长夏”考辨.中医药导报, 2018,24(14):10-12.

3.王者悦.中国药膳大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