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吗?帕金森病是老年病吗?如何正确识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如何防治?挂什么科室就诊治病呢?……
本期就来一一给大家解答,一起了解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有学者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约851万人,中国患者约284万人,占全球患者数量约33.37%,而同年的中国帕金森病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27/10万、145.83/10万[1],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
除了上述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也是十分常见和重要的临床症状,甚至可以早于运动症状10年出现或者伴随运动症状而发生。如:
1.睡眠障碍
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就可出现睡眠障碍,尤其是夜间出现大喊大叫、拳打脚踢需注意。
2.嗅觉异常
患者常因嗅觉失灵就诊于耳鼻咽喉科,应提高警惕。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常见,如便秘、多汗、体位性低血压等。
4.精神认知障碍
约50%有抑郁,伴有焦虑,晚期会出现认知障碍或者痴呆,以及幻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的一种或几种提示可能存在帕金森病,也需要及时就医,警惕是否存在早期帕金森病可能了。
年轻人怎么也会得帕金森病?
随着帕金森病相关易感基因的发现,人们意识到遗传因素可能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已确定的易感基因有PARK1第3和4号外显子、PARK5第4号外显子、PARK8第31号外显子和第48号外显子、GIGYF2第2号和14号外显子等[2]。中国大陆PD人群的遗传突变谱(ARPD家系、ADPD家系及EOPD患者突变率分别为35.11%,10.39%和12.58%)[3]。如果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帕金森病,一般而言发病年龄通常小于40岁,甚至可能发生在青少年期,因此也称为早发性帕金森病或青少年帕金森病。所以帕金森病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年轻人也有患病风险,故而提高正确识别疾病的能力对于早期防治意义重大。迄今为止,帕金森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帕金森病没有特别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案,治疗上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剂量滴定的原则。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
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通过药物(如美多巴、普拉克索、司来吉兰、金刚烷胺等等)可以将症状控制,服药之后生活质量可跟健康人完全一样,我们称之为服药的蜜月期。其中,最基本的药物就是多巴胺的替代药物多巴丝肼。具体的药物种类选择及疗程需要根据个体化治疗、剂量滴定的原则来执行。随着病程的进展,药物的药效时间缩短,会出现剂末现象,症状波动较为明显;或者患者症状逐渐从单侧肢体累及到双侧肢体,此时我们就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固定时间节点,所有的治疗都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但是不要等到卧床不起、生活都不能自理了才去考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目前主要是通过脑起搏器(DBS),即在我们脑内放置一个刺激电极,通过发放电脉冲控制运动相关的神经核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的范畴,病机为“风、火、痰(瘀)、虚”,有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和痰瘀动风4个证型[4],不同证型临床选方用药各有特点,需经中医专科医师辨证论治后遣方用药。此外,中医药在帕金森病的防治方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疗法针刺[4],如:中药汤剂、普通针刺、电针、头皮针、温针灸、耳穴压豆等。
如果亲友不幸患上帕金森病,生活中不妨注意这几件事,能减少风险:
1.衣
衣服要买宽松吸汗的,扣子要少,或者有拉链的衣服,方便患者自己穿衣服。
2.食
有研究发现,绿茶中的茶多酚通过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过程,作用于CAT、GRIN2A/GRIN2B、SCN2A、GABRG2等核心靶基因,每天饮一杯绿茶可以延缓PD的发生、发展[5]。
3.住
l 坐椅:准备一把平直靠背的带扶手的椅子专门给患者,这对坐下去以后再站立困难的患者帮助很大。
l 地面:有平衡障碍的患者容易摔倒,家里的木地板最好能平整一点,或者铺地毯。
l 卫生间:在适当的地方装一些扶手,让患者可以自己上厕所。
4.行
适当运动,但要注意安全;对于卧床患者,家人可以帮他做一些关节被动运动来预防。
研究表明帕金森早期坚持运动十分必要,长时间少动后,身体姿势和关节都会变形,最后变得不会动。要延缓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就是日常锻炼,让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都动起来。然而目前并不清楚哪种运动更好,但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均很重要,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运动疗法均可选择。应鼓励患者继续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合理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保持精神放松、健康睡眠及正常二便。
参考文献:[1]陈芝君,马建,唐娜等.中国帕金森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09):649-654.DOI: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22.09.003.[2]姜立刚,帕金森病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吉林省,北华大学,2016-07-15.[3]赵宇文.中国大陆PD人群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新候选基因鉴定[D].中南大学,2022.DOI:10.27661/d.cnki.gzhnu.2022.000459.[4]王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2[J].中国卒中杂志,2022,17(04):334-340.[5]董海玉,梁建庆,何建成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石菖蒲-绿茶药对治疗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J].中医药通报,2022,21(11):46-51.DOI:10.14046/j.cnki.zyytb2002.2022.11.014.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刘璇
供稿来源: 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