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护“肾”怎么吃?这几种食物一定要注意!

发布日期:2023-12-04


肾友们总是纠结于如何控制膳食中蛋白质、嘌呤、钾和磷的摄入量,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到底我们能吃些什么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一份肾友食谱攻略。


小情景

患者:现在处于慢性肾脏病失代偿期,医生建议控制膳食中蛋白质、嘌呤、钾、磷的摄入量,我很困惑,我到底能吃什么?似乎所有食物都变得不合适了。

营养师:肾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营养治疗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常常会收到关于肾病饮食指导的会诊申请,帮助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例如优质低蛋白饮食、低钾饮食、低嘌呤饮食、低磷饮食等,以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

患者:为了控制蛋白质摄入量,现在偶尔吃肉或鱼,几乎不喝牛奶,不吃蛋黄只吃蛋白,清淡饮食,素食为主,但自从这样控制以后,体重明显下降,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

营养师:优质低蛋白饮食≠素食,在限制总蛋白质摄入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减少非优质蛋白的摄入,提高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比例。此外,为避免体重下降,能量供给充足也非常重要。



什么是优质蛋白质、非优质蛋白质?

食物含蛋白质的情况分为两类,一类为高生物价蛋白质,又称优质蛋白质,其合成人体蛋白质的利用率高,产生代谢废物较少,来源于鱼、肉、蛋、奶、大豆(黄豆、黑豆)及其制品等;另一类为低生物价蛋白质,又称非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米、面粉、面条等谷类食物,其所含必需氨基酸较少,利用率不高。



患者:哦?在限制总蛋白质摄入的情况下,尽量少摄入非优质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留出空间,这样有利于提高膳食中必需氨基酸的供给量,预防营养不良是吧,那具体该如何实施?

营养师:是的,用藕粉、粉丝、淀粉、低蛋白大米、低蛋白面条等含蛋白质极低的主食满足日常能量需要,节约下来的蛋白质用鸡蛋、瘦肉、鱼肉、牛奶等含有高生物价蛋白质的食物补充,使得优质蛋白质的占比>50%。



低钾饮食怎么做?

低钾膳食用于纠正高钾血症,适于因肾脏排钾功能障碍而引起的高钾血症患者,应尽量选择钾含量<250mg/100g的食物,忌食高钾食物,如浓菜汁、肉汤、坚果、薯类、低钠盐、薄盐酱油等。膳食钾的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下面的附表可以作为参考,帮助你选择低钾蔬果,避免高钾蔬果。此外,钾可溶于水,通过先切后洗、焯水处理也可以有效降低蔬菜的钾含量。




限制嘌呤、磷摄入该怎么做?

磷:控制饮食中磷的摄入是预防和治疗高磷血症的基础,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限制磷摄入小于800毫克/天。应忌食高磷食品,如:乳鸽、汤类、坚果、碳酸饮料、香肠等加工食品,限量饮用奶类,以新鲜食物代替加工食品,减少含磷食物添加剂摄入,选择低蛋白主食,同类食物中尽量选择磷蛋白比数值<12的种类。


嘌呤:在控制嘌呤摄入方面,应忌(少)食高嘌呤食物,常见高嘌呤食物(150至1000mg/100g)有动物内脏、壳贝类海鲜、肉汤、鸡精、酵母粉等。

此外,食材的焯水处理有助于减少食物中磷、嘌呤含量。

嘌呤、磷含量不算太高的动物性食物可以参照以下表格内容:


 



营养师:其实,腐竹、豆腐丝也是磷蛋白比数值低的食物种类,但嘌呤含量稍高,大概在160mg/100g,如果能够通过焯水、浸泡等处理充分减少嘌呤含量,也可以作为一个备选食材,少量食用。近年来,对大豆及大豆蛋白的研究在也逐渐深入,发现它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有益作用。


患者:这样看就清晰多了,如果能有一份同时满足优质低蛋白、低钾、低磷、低嘌呤要求的食谱作为参照模版那就更好了。

营养师:食谱制定是个体性的,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年龄、营养状态等确定。以你的情况为例,身高172cm,理想体重67kg,年龄59岁,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无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血钾、血磷偏高,需执行优质低蛋白低嘌呤低钾低磷饮食。按照每公斤体重0.6克蛋白质、35千卡能量计算,每日可摄入蛋白质约40克,能量建议2300千卡。一日膳食推荐:粉条、粉丝、淀粉、肾病专用主食(如低蛋白大米、低蛋白面粉、低蛋白河粉、低蛋白面条等)360克,禽畜肉类45克(可替换成动物血90克),鸡蛋1个(约50克),水产类45克(可替换成腐竹15克或豆腐丝15克),低钾蔬菜500-600克,低钾水果200克,低脂奶类200毫升(或低脂奶粉20克),油60克(推荐橄榄油、茶籽油),盐3至4克(低钠盐高钾应忌食,选用其他调味品时应参考钠含量抵扣部分盐量,400mg钠抵扣1克盐),还要注意的是,这些重量都指的是可食生重。

营养师:可食量定好了,接下来根据同类食物轮替的方法,不重样的食谱就能轻松编制出来了,以下6日食谱,可供参考:



掌握这些饮食原理及方法,可以搭配出更多符合自己胃口的餐谱。另外,不同疾病阶段营养治疗的重点会有所不同,别忘了定期复诊进行营养监测,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科普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宋晓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