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胆囊结石,但平时没有不舒服,需要关注吗?
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常见的健康问题——胆囊结石。
据国内报道,成人胆囊结石患病率为2.3%至6.5%,约有70%的胆囊结石患者发现时无症状。它虽看似“无声无息”,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威胁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误区一:胆囊结石不痛就无需治疗】
真相揭秘:胆囊结石并非只有疼痛才需处理。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高危人群应考虑胆囊切除术。胆囊癌高风险人群包括胆结石直径>3cm、合并有胆囊息肉直径>10mm、瓷性胆囊、胆囊壁增厚以及充满结石的胆囊结石患者。
对策:定期复查,发现结石应尽早咨询胆病专科医生,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必要时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一般预后良好,对于无症状的非高危人群推荐每年进行1次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
【误区二:胆囊结石靠饮食调整就能消除】
真相揭秘:虽然调整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结石形成,但对于已经形成的结石,绝大多数单纯依靠饮食调整并不能使其消失。特定的食物和药物可能对部分胆固醇性结石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无法替代专业医疗手段。
对策: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同时结合医生指导的治疗措施,才能有效应对胆囊结石。
饮食建议:①限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②饮食规律,重视早餐。③避免酒等刺激食物和过饱的饮食。④多吃些利胆和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例如菠菜、青笋、南瓜、莲藕、番茄、胡萝卜等,维生素A丰富,又有一定的利胆溶石作用。
【误区三:胆囊结石都可以通过溶石碎石治愈】
真相揭秘:熊去氧胆酸对于胆固醇性结石可能有一定的溶解治疗效果,辨证使用中药有一定利胆排石的功效。但临床上对多数人并不推荐对胆囊结石采取“溶石”甚至碎石等治疗。这是因为变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下行进入胆总管,而胆总管结石诱发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要远高于胆囊结石,治疗也更困难。另外,所有药物均需要在医师的专业指导下服用。
对策:面对胆囊结石,科学就医是最明智的选择。谨遵医嘱,合理用药,配合必要时的手术治疗,才是战胜胆囊结石的关键。
【误区四:胆囊切除后就可以随便吃喝】
真相揭秘:许多人认为胆囊切除后就可以随便吃喝,不用担心胆囊炎发作了。事实上并非如此,胆囊本身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在餐后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对于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来说,手术摘除胆囊后,短期内可能出现的一些消化不适症状如腹泻、腹胀等,通常会在术后1个月左右逐渐代偿恢复正常。另外,切除胆囊后,可能会影响机体对高脂饮食的耐受能力,部分患者在摄入油腻食物后会出现消化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腹痛或饱胀感。
对策: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仍应遵循低脂饮食原则,避免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并逐渐适应没有胆囊的生活方式,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误区五:年轻人不会得胆囊结石】
真相揭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确实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发病高峰为50岁以后。但近年来因饮食结构改变、作息不规律等因素,胆囊结石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该关注并预防胆囊结石。
我国胆囊结石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油腻饮食、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和胆囊结石家族史等。
对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就餐,控制体重,避免长时间禁食,都是预防胆囊结石的有效措施。
健康无小事,了解胆囊结石的生活误区,破除错误观念,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医疗干预,才能有效地防止胆囊结石对健康的侵扰。
参考文献
[1]陈祯美,林晶,陈进宏.《2021年日本胃肠病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胆石症》意见要点[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3, 39 (11): 2569-2574.
[2]何相宜,施健.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 [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35 (06): 1231-1236.
[3]李军祥,陈誩,梁健.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 26 (02): 132-138.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 覃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