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出生前后,甲胎蛋白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使原来已丧失合成甲胎蛋白能力的细胞又重新开始合成,以致血中甲胎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因此,血中甲胎蛋白浓度检测对诊断肝细胞癌及滋养细胞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甲胎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清甲胎蛋白增高,阳性率为60%至70%。约50%的患者甲胎蛋白大于300μg/L,但约有30%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甲胎蛋白不升高。
(2)生殖腺胚胎肿瘤(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胃癌或胰腺癌时,血中甲胎蛋白含量也可升高。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甲胎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小于300μg/L。
(4)妊娠3至4个月,孕妇甲胎蛋白开始升高,7至8个月达高峰,但多低于400μg/L,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胎儿神经管畸形、双胎、先兆流产等均会使孕妇血液和羊水中甲胎蛋白升高。
甲胎蛋白是诊断肝癌特异性的标志物
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肿瘤的基础上,甲胎蛋白大于400μg/L为诊断肝癌的条件之一。对甲胎蛋白逐渐升高不降或大于200μg/L持续8周,应结合影像学及肝功能变化作综合分析或动态观察。对于高危人群(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大于35岁的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6至12个月检测甲胎蛋白筛查,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刘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