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孩子喉咙长“小痘痘”?警惕疱疹性咽峡炎,这些重症信号要记牢!

发布日期:2025-07-17

孩子“喉咙长泡”,家长非常忧心:“这是手足口病吗?会不会很严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儿童常见的“喉咙疱疹”——疱疹性咽峡炎,重点教大家如何识别重症信号,守护孩子健康。



一、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是什么?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至3岁),夏秋季(5至8月)是高发期。它和手足口病是“近亲”(病原体部分重叠),但主要区别在于:疱疹只出现在口腔(咽峡部),不会蔓延到手、脚、臀部等部位。典型病程分4步:

潜伏期(1至2天):孩子可能没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食欲下降。  

发热期(第1至2天):突然高热(体温38.5℃至40℃),可能伴随流口水、拒食、哭闹(因为咽痛)。

疱疹期(第2至3天):咽峡部(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周围)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1至2天后破溃成溃疡,疼痛加剧。

恢复期(第4至7天):疱疹逐渐愈合,体温消退,食欲恢复,一般1周左右自愈。

大多数孩子是轻症,1周左右就能“扛”过去,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二、重症信号早识别:这些表现必须立刻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的重症发生率约1%至5%,多发生在病程的2至3天(也就是疱疹刚出现或破溃时)。重症的核心是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干、脑膜)或其他器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危险信号”快速判断:

⚠️第一类:持续高热不退:体温>39℃超过3天,或退热药效果差(服用退热药后体温仍>38.5℃超过2小时)。

⚠️第二类:精神状态异常:这是最关键的观察点!健康孩子即使发烧也会玩耍、互动;但重症孩子会出现:1.精神萎靡:叫名字反应慢,眼神发直,总想睡觉,怎么逗都不笑;2.异常烦躁:持续哭闹、尖叫,或异常安静(“发蔫”),甚至出现抽搐(全身或局部抖动、僵直)。

⚠️第三类:神经系统异常:病毒可能攻击神经,孩子可能出现:1.肢体抖动:像“打寒战”一样的轻微震颤(不是冷,因为摸后背是暖的);2.走路不稳:大孩子突然走不稳,像“喝醉酒”;3.眼球异常:眼神发直、上翻,或频繁眨眼、凝视。

⚠️第四类:呼吸/循环异常

1.呼吸急促:安静状态下(不哭闹、不活动),1岁内>40次/分,1至5岁>30次/分;

2.呼吸困难: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凹陷(“三凹征”),或嘴唇、指甲发绀(发紫);

3.面色苍白/发灰:原本红润的脸变得苍白,甚至发灰(像“涂了一层灰”);

⚠️第五类:其他危险信号

1.频繁呕吐(1小时吐2次以上),或呕吐呈喷射状;2.尿量明显减少(6小时没尿,或尿布湿的次数比平时少一半);3.合并其他感染(如咳嗽加重、呼吸急促,可能合并肺炎)。

划重点: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立即送医!



三、轻症护理怎么做?家长能做的“家庭战”

如果孩子只是普通轻症(发热,精神好,能吃能喝),可以在家护理,重点是“缓解痛苦+预防并发症”:

1.退热:把体温控制在安全范围

体温>38.5℃或孩子明显不适时,用对乙酰氨基酚(3月龄以上)或布洛芬(6月龄以上)退热。注意: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至6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

2.补液:防脱水比“吃”更重要

疱疹破溃后咽痛剧烈,孩子可能拒食,我们就要预防脱水,可以少量多次喂温水、口服补液盐(ORSⅢ),或喂凉的稀粥、果泥(避免热饮刺激溃疡)。如果6小时没尿、哭时没眼泪、眼窝凹陷,提示脱水,需就医。

3.饮食注意:饮食核心是“不刺激溃疡+保证营养”。

优先选择温凉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粥、汤、奶),避免酸、辣、硬、烫的食物;少量多次喂养,同时密切观察脱水表现。科学的饮食护理能帮助孩子更快缓解疼痛、恢复体力,家长无需过度焦虑,按需调整即可。

4.隔离: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发病后1周内(尤其是前5天)需居家隔离,不要去幼儿园、游乐场,避免亲吻、共用餐具。



四、如何预防?这些细节能“挡住”病毒!

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流动水洗手(尤其饭前、便后、摸公共物品后)。

少聚集:流行季节少去商场、游乐场等人群密集处。

戴口罩:大人回家后先换衣服、洗手,再抱孩子(成人可能是无症状携带者)。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来势汹汹,但多数是“纸老虎”。家长们不需要过度恐慌,但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孩子精神好、能玩能吃,即使喉咙有泡也别慌;一旦出现前面说的重症信号,一定及时送医!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儿科 解换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