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怎么回事?

发布日期:2023-05-04

中医学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是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人体健康与否也是基于此。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导致万物生命过程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处在宇宙中的我们应该顺从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在春夏两季蓄养阳气,在秋冬两季蓄养阴气。


何为“阴阳?”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气”运动的不同状态。春夏生长,为阳;秋冬收藏,为阴。


何为“养”?

“春夏养阳”并不等同春夏补阳,“秋冬养阴”也并不是秋冬补阴。因为“养”并非单纯地仅以补益为养,也可以是以制约为养、以调理为养。所谓“养”,即使人体阴阳升降与自然阴阳相应。在春夏之际,我们应当顺应气的生长,助其条达,养生气、养长气。在秋冬之时,我们应当顺应气的收藏,养收气、养藏气,如动物冬眠一般养精蓄锐,为来年蓄积能量。


“春夏养阳”

在春夏季节,我们应当顺应气逐渐生长旺盛之势。春夏二季,人体阳盛于外,体内阳气却相对不足,加之人们在天气炎热之时喜欢贪凉饮冷,如长期吹空调、进食冷饮寒食,进一步损伤内在阳气,故需养阳以防变。

  • 在情志上,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定下学习工作目标并努力去实现;不可大怒或过喜,若情志抑郁,需及时调整,可选择踏青或者散步等户外活动,亲近自然。
  • 在起居上,春季宜多接受日光浴,夏季不可怕热贪凉,少吹空调;保证睡眠质量,23点前入睡,晨起不可赖床;此外春天不可过早减少衣物以防“倒春寒”,夏季宜穿着透气性良好的衣物,以免汗液郁滞于皮肤腠理之间。
  • 在饮食上,以食用应季食材为主,春季宜食豆芽、韭菜、菠菜、草莓等;夏季宜食绿豆、西瓜、苦瓜等。此外“夏吃姜”可温中驱寒,升阳助阳,以顾饮食不节损伤的体内阳气。


冬病夏治

平素体质偏寒者,多阳气虚于内。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对其使用温补法更易补养其内虚之阳,同时也可防止阳气外出而体内之阳愈发不足。三伏天的穴位敷贴疗法,就是借助三伏之时人体阳气最盛、气血充盈,阳气升发,气血浮于体表,腠理疏松开泄,经络通利,配合穴位贴敷,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凡是慢性阳虚类疾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秋冬养阴”

在秋冬季节,我们则应当顺应气逐渐收藏蓄积之势。若秋冬季节情绪过激或者睡眠不足使得阴精不得藏蓄,到春天就易引发外感热病,即所谓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再如大汗淋漓,导致津伤气耗,这也是违背了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身体不见增强,反易得病。该如何顺从收藏之气蓄养阴气呢?

  • 在情志上,保持心情内敛平和,心思内守,勿让情绪过激,也勿逞强,这样能使得人体阴精平和不妄耗,不可过度劳神以免暗损阳气。
  • 在起居上,延长睡眠时间以收敛阳气、蓄养阴精。不做剧烈活动以免大汗出。秋季不可过早添加衣物,以免肺热影响阳气收敛;冬季注意保暖,使得阳气内敛不妄耗,阴精敛藏蓄积。
  • 在饮食上,以食用应季食材为主,秋季宜食梨、柿子等;冬季宜食牛羊肉等进补。此外,“冬吃萝卜”则可下气助消化以顺里气。


冬日进补

此外,中医认为“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阳气固密,阴精方得以收藏。所以养阴的同时也要扶阳,还需要适当加一些补充阳气的食材或者药材,如人参、党参、黄芪等。冬令服用膏方,可培补命门,养精蓄锐,强壮骨髓,从而达增强体质之效。


通过顺应阴阳的动态变化进行自我生命的保养,归根结底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秘”,即秘密,密闭之意。阳气主动、主外,处于阳态时不要太过生发,贵在“秘”。阴气主静、主内,处于阴态时收降不宜太骤,贵在“平”。“阴平阳秘”并非阴阳平衡。“平”、“秘”要求的是动态的稳。“阴平阳秘”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均等的平衡。总之,唯有顺应阴阳的变化,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儿科喻闽凤

作者:谢绿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