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讲的是什么样治未病思想?

发布日期:2023-05-27

《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奠基之作,更是一部讨论自然观、生命观、养生观、疾病观、诊疗观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医学汇编之作。其中有关诊疗观最精辟一句论述就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未病”、“欲病”、“已病”,指出了疾病发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如果用数字分级即0/1/2三个级别。

这句话核心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在人们未生病时就给予调养,使疾病不易发生;平庸的医生只是等到人们发生疾病或疾病加重时才开始加以干预。从而提出一个重要医学命题:“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实际上,人吃五谷,孰能无病,关键是如何减缓疾病发生,或者在萌芽状态使之恢复,阻止疾病进展与严重。这种生命观视生命如同一个小苗,在大风暴来临时,需要给它加上护栏,防止它在狂风中折断。中医治未病思想历来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是预防医学的萌芽。


一、如何“治未病”?

几千年来,中医通过积累的养生观与养生方法,帮助人们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与水平的变化,不同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群逐渐增多。掌握中医养生理念,正如本篇名——“四气调神”。神乃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人最重要是与四时自然保持一致,顺其自然,以达未病,这才是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进一步解释其内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在未病之时需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已经发生疾病再进行治疗。犹如管理国家一样,不要等到出现动乱才去平定,而是在未出现动乱之时就妥善处理,以防止动乱发生。养生与治国是同一道理,如果疾病已发生才去治疗,或国家动乱已经形成才去平定,那就如同感到口渴才去挖井,临阵战斗了才去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在临床实践工作,“治未病”的思想,不仅强调未病先防,还有一个就是已病防变。如何才能做到这二点?

1.顺应四时变化

从个人角度来说,《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能够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

2.调理好精神情志

《内经》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是"情志",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是人正常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身体和心理的适应能力,才会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因此,偶有怒气要暂停,忧思要排解,悲伤要抚慰,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心态平和,要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


三、“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

那么,从医生角度,尤其是一名肝病科医师,如何在临床中运用治未病的思想呢?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威胁我国人们健康的公共事件。积极采用乙肝疫苗与暴露时紧急注射乙肝疫球蛋白等,可以降低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与感染。但是目前来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就需要已病防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是指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HBV DNA水平很高(>2×107IU/ml),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肝组织没有明显的坏死性炎症或纤维化。处于这个阶段的病人,多个国内外指南推荐不使用抗病毒治疗。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多数患者因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导致缺乏对疾病的关注,又不注意休息,甚至饮酒、劳累,导致疾病进展风险进一步增加。因此对该阶段的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十分重要。除了让患者保持心情轻松、定期检查外,我们可以让中医药充分参与健康管理全过程,如使用传统功法锻炼、心理调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等进行全程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2.脂肪肝

除病毒性肝炎外,肝病科医师常常遇到患者咨询“医师,我胖了,得了脂肪肝,该怎么办?”

实际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如果不能在早期“阻断”脂肪肝,后期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运用治未病理论,不仅需要医生运用中药调理病人的身体机制,还需要加强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帮助其提升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十分关键,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医从性和配合度。

我们常常会对脂肪肝患者进行行为指导,具体可以参考下面几个方面:

① 在饮食结构上,采用低碳生酮饮食,能量摄入1200至1500kcal /d,予低脂、低淀粉、低糖饮食,少食多餐,以粗粮代替白米饭、面条等主食,以瘦肉和蔬菜为主。

② 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至2000ml,晚上19点后禁食,勿食糖分含量高的瓜果,可食苹果、黄瓜、西红柿、猕猴桃等。

③ 坚持适当运动、锻炼,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差异:体质可耐受者坚持每天有氧运动1小时(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5次;不能耐受者可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

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携手把“脂肪肝”控制,防范于为然。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传统意义上对一个医生医术的评价。其衍生出的“治未病”理念却广泛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应该灵活运用治未病理念,让自己成为个人健康生活的“上医”。


参考文献:

童光东,周大桥.慢性HBV携带状态的治疗难点及中医治疗实践[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07):577-581.

王宇新,黄锦桢,童光东,邢宇锋,韩志毅.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治疗策略[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02):114-116.

[3]邢宇锋,童光东.童光东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08):178-179.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 童光东

作者:黄锦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