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夏至之养生调摄!

发布日期:2023-06-25

2023年6月21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夏至。古时,夏至日被尊为“夏节”或“夏至节”。

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古人常言的“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鹿是属阳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

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生于农历五月,时值“夏之半”,所以叫作半夏。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


一、夏至的阴阳消长

夏至之际,阳极于外之时也。夏至日为北半球一年当中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之日。所谓物极则反,一阴初生,气机内返之始也。

夏至昼长夜短之极,此后阳消阴长,昼渐短而夜渐长。夏至之后阳气随着阴气开始下降,白昼时间开始逐渐减少。但不是说夏至之后气温即开始下降,只是太阳照射力度减弱,气温仍会持续升高至立秋节气,即平常所说的“三伏天”。

夏至昼长夜短之极,此后阳消阴长,昼渐短而夜渐长。夏至之后阳气随着阴气开始下降,白昼时间开始逐渐减少。但不是说夏至之后气温即开始下降,只是太阳照射力度减弱,气温仍会持续升高至立秋节气,即平常所说的“三伏天”。

人体感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体内阳气的升降浮沉需适应自然界阳气的变动。故相应在夏至,人体内的阳气外浮最为厉害,人体内部的阳气相对最弱。这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至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至之应,养长之道也。”


1.夏调心

夏至前后天气酷热,加之人体阳气升浮于外,需要注意避暑降温,但不可过于贪凉比如长时间在空调房。夏至与心气相通,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适当的运动出汗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符合时节养生需要。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宜,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保持全身微微出汗即可。

剧烈运动容易引起大量出汗导致心气涣散与津液的丢失,出现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口干渴等症状,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四季养生学说。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电解质饮料,切不可饮用大量凉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感冒、胃肠炎等多种疾病。


2.多午休

多午休可防止“夏打盹”。老百姓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季天气热、出汗多,容易伤津中暑,耗伤津气出现疲倦身困的情况。

夏至为一阴初生,对应每日的午时,即中午11点至下午13点的时间。此时也是阳极转降之时,如果这个时间段能午休一会,对体内阴阳转换有帮助,可以较好的恢复精力。


3.饮食调摄

夏日人体阳气浮越在外,体内阳气相对不足。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此时饮食调摄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情况:

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避免进食辛辣、煎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饮食的温度也不要太高,以免加重本已外浮的阳气外泄而过度耗伤人体津与气。

天气炎热,可适当进食当季蔬果和凉性瓜果以解热防暑,如西瓜、绿豆汤、乌梅汤等,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看,夏季体外越热,体内越冷,因此饮食宜温,不可过食寒凉食物,当热后使温方食,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温馨提示:如过食寒凉食物或冷饮致腹痛腹胀、腹部发凉、呕吐、腹泻等,根据情况可服姜枣汤或附子理中丸或藿香正气液等温中散寒祛湿的药食物,并以热敷腹部。

中医学认为,夏至时,特别是南方地区,属于湿热重的时节,细菌容易繁殖。饮食要注意卫生,食材要新鲜,少吃隔夜饭菜,碗筷要洗涮干净,以免染上肠炎、痢疾。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刘冬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