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首提“积聚”病名,详载其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转归等。积聚范围广泛,内关五脏六腑,外及筋脉、经络、体表。
积聚是腹内包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一、“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概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万物变化源于阴阳,阳主动,阴主静,阴阳主万物的生长,又主万物的消亡和闭藏。阳主化气,阳推动万物气化,能将有形实质转换为无形之气;阴主成形,阴静谧凝结,可将无形之气凝聚为有形实质。过于寒冷则可化生热象,过于炎热则可生出寒象。寒气阴冷凝固,可生成浊阴;热气温热升腾,可产生清阳。阴阳两者相依相召、互根互用、互藏互化,二者相交,决定万物的生长杀藏,形成自然的万般变化。
“阳化气”,阳动而散,可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之气。
阳主生发,阳气充足,化气有力,推动与调控功能正常。在“阳化气”的促使下,人体的精微物质,即精血津液这些有形的物质,转化为无形的气体。阳可促进万物气化,主动而散,维持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阳以功能为主,“阳化气”强调的是人体阳气推动脏腑官窍正常活动的过程。
“阴化形”,阴静而凝,可将无形之气凝为有形之物。
阴主凝制,阴精荣盛,成形有源,制约和固摄功能正常。在“阴成形”的保障下,人体的无形之气,如营卫宗元、脏腑经络之气,转换为有形的物质。阴主静而凝,凝敛可促万物聚而成形。阴以形体为主,“阴成形”则强调的是四肢百骸等有形之物及其动态变化。
“阴成形“取决于”阳化气”,”阳化气”根基于 “阴成形“。
“阳化气”侧重于功能,“阴成形”侧重于形质。功能发挥与否,根基于形质的完备;形质正常与否,取决于阳气的推动。正是由于阳气推动与调控“化气”作用,气、血、津、精等精微物质的“成形”及输布有序才有保障。脏腑得其充养,才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生命新陈代谢活动、机体功能得以维持,万物生生不息。
二、积聚的形成:“阳化气”不足为本,“阴成形”太过为标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病邪的产生,或因内伤,内伤属阴;或因外感,外感属阳。自然界寒暑燥湿风之气太过与不和,则变为六淫侵犯人体肌表形体,此为外部病因;饮食起居不慎、男女房事及七情五志太过与不和,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甚至损耗五脏精气,此为内部病因。
1. 积聚发生的基础:阳化气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则先天阳气亏虚。久病体虚、年老体弱可致后天阳气生成不足,均可导致“阳化气”无源。先天阳气亏虚、化气不足、乙肝疫毒、母胎感染、肾虚无力鼓邪、久潜肝血,经年不愈,可致慢性损伤。
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致脾胃功能虚弱,脏腑之气化生不足,难以逐邪,伏邪稽留,致脏腑失和、气机运化无力,气、血、津液失于输布,导致痰湿内生、气血运行涩滞,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积聚。
2. 积聚形成的表现:“阴成形”太过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寒痰水湿等有形实质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则成积聚。情志失调,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气滞不能使血畅行,以致瘀血内停,即产生有形实邪,而致脏腑失和,脉络受阻,日积月累,结而成块。
或黄疸、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布,运化失健,湿浊内停,凝结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积聚。
三、积聚的调护:五脏形神一体,自然社会统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效法自然阴阳变化规律,调养身心,养正以避邪,施行合宜的养生术,顺应四时调理形体。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生活作息、工作要有规律,不能违背常规与法度,这样才能使得形体与精神健全协调。
· 在饮食上,进食营养,避免饮食不节,忌食酒和辛冷油腻之品。
· 在起居上,注意保暖,以免寒湿损伤脾胃,凝滞气血。
· 在作息上,劳逸适度,注意休息,适当活动,以增强体质。
· 在避邪上,血吸虫流行区域,整治疫水,防止虫毒感染。
· 在预防上,接种疫苗,防止传染。妊娠期随访,规范行乙肝母婴阻断治疗。
· 在情志上,心理疏导,避免精神刺激,消除顾虑,保持心情舒畅。
· 在病后调养上,对黄疸、胁痛等病证经久不愈者,及时检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病情缓解后,清理余邪,舒畅气血,调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瘀结。
阳气充足,化气有力,阴精荣盛,成形有源,生理活动、形体百骸有常,若阳虚阴盛,则生气滞、痰湿、食滞、瘀血、虫积等,而成积聚。内调五脏七情,外应四时寒暑,则形神协调,身体康健,邪气不侵,病去神清。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邢宇锋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时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