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春分之养生调摄

发布日期:2024-03-20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4个节气,按照我国的传统历法,春分处于整个春季的中点,正好平分春季三个月,所以古时又称为“分春”或“仲春”。今年的春分日为3月20日11时06分,在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赤道,昼夜等长,春分过后,太阳直射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节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时节,地面上下的阳热正好一样多。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正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关于春分如何养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完整且详细的论述,其中《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本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具体讲述:


饮食养生

人以食为天,如何进行健康饮食也是春分养生的重要内容。中医讲天人合一,春分时节,人体内的阳气逐渐上升以顺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此时可多食用应节气的蔬菜,因为应节气的蔬菜正好蕴含着大自然的阳气,多具有助消化促清阳升发的作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比如,当季的韭菜、香椿、菠菜、荠菜、豆芽、莴苣等都是上选,不仅能补充营养,更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比如, 香椿煎鸡蛋具有健脾开胃助消化和升阳气的作用,菠菜补肝血明目的作用,韭菜具有温补肝肾和补阳促升发的功能。另外,阳气逐渐上升需要温暖的环境,春分时节不可进食过多寒性的食物及水果以免妨碍阳气的升发。


起居养生

春分时节,自然界的阳气虽逐渐上升至地面之上,但仍时不时有冷空气来袭,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气温偏低,需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即常说的“春捂秋冻”。关于作息时间,《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古人都是日落而息,这里的夜卧指的是日落后再过两三个小时即晚上九点左右入睡,早上不能睡懒觉,早点起来通过适当锻炼如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来应春季的阳气的升发。

另外,春分时节随着自然界阳气的上升,经历过寒冬考验的各种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逐渐“苏醒”和繁殖,导致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逐渐增多,平时到人口密集的密闭环境可佩戴口罩预防传染病,家里注意定时开窗通风利于空气的流通防止细菌病毒的停留和繁殖,室内亦可以种植绿植以净化空气。



情志养生:

春季对应于人体五脏之肝脏,在五行属木,木具有曲直生长的特性。故中医讲肝气主升发,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生理特性,具体到人体可以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分布、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调畅情绪的作用,其中肝脏是调节人体情志的重要脏腑。接人待物时要按内经所讲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必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使体内阳气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而正常上升。另外适当增加外出活动,比如踏青、春游、放风筝等风俗活动也有利于情志的畅达。

如果因情绪抑郁或者本身正气不足之人,则肝气不能得到正常升发,各种生理机能就会抑制从而产生情绪低落、消化不良、疲倦乏力等肝气郁结或不升的表现,可以采取疏肝解郁或补益肝气治疗。部分人因本身肝气旺盛或性情急躁,加之自然界的阳气上升,可引起头晕、头痛,血压升高甚则晕厥中风等急性脑血管疾病,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适当增加外出活动,比如踏青、春游等也有利于情绪的舒缓。所以春分时节,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春分时节(仲春)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之时,通过以上几方面养生来达到顺应自然之道,人体生发之路顺畅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否则“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说如果春天人体肝的阳气没有很好的生长和升发,到了心火主令的夏天就容易产生阳虚生寒的病变(五行讲肝木生心火),导致夏秋季节人体内储藏的能量就少。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 郭绍举

作者: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 刘冬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