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家长们,春三月要这样养娃才健康!

发布日期:2024-04-03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百草发芽、百病易发”的时期,而民谚更有“菜花黄,疯子狂”之说,很多小朋友在春天会出现各种精神心理方面的诸多不适症状,如失眠、疲倦、情绪低落、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状等,3至5月是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和就诊高峰,那么,家长如何对多动抽动儿童进行合理的春季调护呢?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从春季起居、衣着、运动、精神调养等方面均提出了合理建议。

释义: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天地焕发生机,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入夜后应早睡早起(以充分享受春阳生发之气),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放开对身体的束缚,伸展肢体,放宽脚步,在庭院里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机能活动充满生机(像对待逢春奋发的草木一样),顺应春天的生机让其勃勃地生长,而不要摧残它,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萌发,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应以养阳为主,保护好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饮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及生冷之物

春天在五行属木,五脏之中的肝也属木性,因此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谓: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甘入脾,春月肝木旺盛易乘脾土,因此在春天,孩子脾胃功能易受损,故食甘味能培护脾土;辛散以顺肝疏泄之性,辛味可疏肝解郁、祛温散湿、行气;酸入肝,酸味多食易导致肝气过度旺盛而导致脾胃虚弱。因此,“当春之时,食应减酸增甘,以养脾壮阳”,多食如大枣、米粥、红薯、芡实、莲子、山药、蜂蜜之类,而少食酸味之品。

小儿身体机能旺盛,更容易生热上火,因此也更喜欢生冷食物,但过度的生冷寒凉之物会凝涩气机影响阳气生发,损伤孩子的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而导致孩子面黄肌瘦;“脾主卫”,脾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虚可导致孩子机体免疫力低下而反复感冒等。脾藏意主思,脾胃功能充足,进而维持认知之“意”与情感之“思”的正常活动,保障身心健康、意识清明、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对外界刺激能够耐受,脾胃失养可导致升降失调,气机郁结闭塞,进而干扰情志,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肌肉松弛、面色萎黄等心理和躯体症状。


穿衣,要遵循“春捂秋冻”及“三暖三凉”原则

春季“乍暖还寒”,衣着方面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一方面要款式宽松舒展,衣带勿紧,面料柔软温和,利于阳气生发,另外人体上半身属阳,上半身的阳气应与春天的生发之气同步,衣着宜“下厚上薄”。而孩子较大人更易出汗,在玩耍时,腋下、后背易出汗,上半身的衣物可以略微轻薄些,避免因衣服太厚而出汗太多而伤津耗气,也可以给孩子备个小坎肩,护住后背。另一方面孩子脏腑娇嫩,阳气未充,又要保暖,不可顿减,要使体表处于温暖、微欲汗出的感觉,腠理微开,利于阳气外行。《小儿病源方论》中“养子十法”也提到: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春季是风气主令,风为百病之长,在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虚邪贼风”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所以春天要“捂”好以“避之有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春季养生的关键就是防风,避免因风邪太盛而诱发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湿疹、鼻炎、皮炎等)等发作,而风邪又可上扰神明、引动肝风而导致小朋友多动不安、冲动任性,过敏性疾病发作伴随的局部瘙痒等不适感又可导致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抽动小朋友也常因“外风引动内风”而导致抽动症状反复或加重。


睡眠,要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云:“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健康良好的睡眠不仅能促进孩子的体格生长发育,还有助孩子的大脑发育、语言、认知及社会情绪发展。春季阳气萌动,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入睡可以较冬季稍晚,但夜幕降临后阴气盛,应早卧静养以减少阳气消耗。太阳初升是最有利于初阳生发的时机,要早起使身体得到气血的充分滋养。若孩子总是晚睡,或长期睡眠不足,或晨醒困难,会导致阳气内伏不利生发,或者阳气内耗失于养护的情况,清阳不升,不但会影响孩子发育,还会导致各种心身疾病。


运动,早起,以室外活动为主,以轻柔舒缓为度

小儿偏得木性,木以生发为顺,木气旺,生长快,生机勃勃,《黄帝内经》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好走就是好跑,小儿体属纯阳,生性好动,动则生阳,而脾主四肢,主肌肉,小儿脾常不足,适当的运动又可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体育活动对小朋友的记忆力、注意力、情绪和课堂行为等都有积极的影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如今小朋友学习负担重,放学后还有各种延时课、学习兴趣班,被剥夺了接触大自然吸收天真之气的权利,久而久之可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易导致情绪烦躁、焦虑、睡眠障碍等。

运动时间:早起之时为阳气萌发之时,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身体在冬天时所累积的寒湿之气可透过春天太阳的光与热发散掉。

运动形式及强度:“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步”指运动以轻柔舒缓为宜,如散步、慢跑、太极、八段锦、踏青出游和放风筝等;“广”含“宽广”义,指空间与数量上的宽阔,以步行为例,步行距离、频率、时长均可广,但“广”同样限制,应以“缓形”(舒缓、放松身心)为度,《素问》云“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耗气,运动过极也可损伤人体筋骨和气血神志。运动方式和强度应视小朋友个人体质、患病情况、实际情形等因素而定。脾主肉,肝主筋主藏血,春季为肝主之时,肝之经气通过足厥阴肝经循行全身,此经筋得到舒展,可有利于肝气的疏泄运行,但运动过极常耗伤气血,大汗淋漓可使初生的阳气激奋而外泄,即此所谓“予而勿夺”,《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能正常濡养神智和筋脉时则会出现精神不能集中、心神不安、肢体抽动等表现。

“被发” “被发”指把头发散开,放开对身体的束缚。春天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舒展,多梳头可以疏利气血、通达阳性。《养生论》有“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的说法,而推拿手法中的“扫散法”(用拇指桡侧部或其余四指指端快速地来回推抹头颞部)还可以祛风散寒、平肝潜阳。

运动场地:宜选择与“庭”类似的空旷、僻静的地方,如公园等,以满足“广步”的要求,也有利于放松身心。


教育,要立志,多鼓励和赞赏,少打击和惩罚。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季节。春应于肝,主疏泄,在志为怒,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应当“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如果肝疏泄失职,肝阳亢盛或肝气郁滞,可导致脾气急、冲动任性、抑郁焦虑等了情绪问题。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志是一切事情的开端,少年养志,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让孩子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勇于面对挑战和变化,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追求的人。

“予而勿夺”:“予”指给予,“夺”指夺取。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想的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并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去寻找正确的做法。因此,我们应该教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因为禁止性的命令(如“不要”)可能剥夺了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让孩子体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教育和情景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势而为,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的权利,孩子家长的每一次放手,都是孩子每一步的成长。

“赏而勿罚”:春对应五行之木,木德曰仁,仁生万物,而儿童偏得木性,木以生发为顺,喜条达舒畅,而不喜打压抑制。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以及阅历缺乏,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都是比较弱的,大多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因此来自于家长、老师等成人的称赞和肯定对他们就显得尤为可贵。孩子在获得积极反馈时,会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同时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来自父母的打击,而是来自父母的支持与信心,因此,对待小朋友,要多鼓励,少批评,坚持“正向引导为主,负向消退为辅,正向引导为先,负向消退在后”的原则,让小朋友在鼓励和被肯定中成长。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让我们在春天里从饮食、穿衣、睡眠、运动和教育等多方面来呵护我们未来的希望吧。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儿科 倪新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