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指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2020年,在全球恶性肿瘤中,肝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位列第6位和第3位,在我国,肝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则高居第4位和第2位,仅2020年,新发病例高达约41万,死亡病例约39.1万,几乎占全球肝癌死亡病例数的50%。
古代中医无肝癌之名,根据其症状,可归于“肝积”、“癖积”、“痃癖”、“积聚”等,现代中医才命名为“肝癌”。目前肝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介入、靶向免疫治疗、肝移植等。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好转,但极易反复,而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在《黄帝内经》“扶正祛邪”理论指导下,对肝癌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常常能达到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复发的效果,可缓解患者“谈癌色变”的恐惧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生命周期,从而实现部分患者带瘤生存的目的。
一、《黄帝内经》“扶正祛邪”理论的认识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表明正气充实内守,邪气不能侵犯;邪气若侵袭人体,是因为体内正气的虚弱。体质强壮之人,不易得积聚之病,而虚弱之人则相反。《中藏经·积聚》:积聚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也指出积聚、癥瘕、杂病、虫积,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五脏六腑真气流失,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引起的。由此可知,肝癌发病的基础是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说明邪气亢盛则用泻法,正气虚弱则用补法,即“扶正祛邪”理论,同时也指明大积大聚的病,是可以用毒药攻伐的,因为主要是为了祛除病邪,但在病邪已消减大半时,就要停药,中病即止,使正复而不留邪,邪去而不伤正。
二、肝癌邪正盛衰的辨别
肝癌一旦确诊,需辨明邪正之盛衰,临床按其自然病程常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正气尚强、邪气尚浅,或癌块限于病变脏腑一部分,呈现木旺土虚之势,此时全身症状不明显或有心情郁结,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溏等。中期,正气较弱、邪气较深,或癌块已累积病变脏腑附近的其他脏腑,此时不但肝内肿块变大,并出现其他脏腑相关症状和全身症状。晚期,正气消残,邪气侵凌,累及下元呈现肝肾亏虚之象,同时由于肝、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全身状况明显衰弱,常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大肉脱削、大骨枯槁、精神萎靡、持续性疼痛等,或癌块侵及范围广泛,或有远处转移。
三、祛邪扶正,分期论治
早期肝癌病程短,正气强,邪气浅,以邪气实为主要表现,以攻邪为主,祛邪药物包括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姑、牡蛎、夏枯草、薏苡仁、莪术、土茯苓等,主要是针对癌块,常用方法有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等,临床上常常多法联用,力求尽早控制或消灭癌块;中期邪气盛,正气虚,表现为邪实正虚,治宜攻补兼施,此时之补,旨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助祛邪,常用方法有益气、滋阴、温阳等;晚期,正气消残,邪气侵凌,以正气虚为特点,治疗以扶正为主,扶正药物包括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柴胡、法半夏、党参、炙甘草、沙参、麦冬、黄芪等,力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周期。
邪气非人身应有之气,属有害之气,故谓之邪气,治须逐出体外,治病先攻邪,邪去人即安,祛邪的目的是为了让正气得以滋生、强壮;扶正即通过扶助正气,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可达消积、散结、利水、化瘀、解毒、行痰等祛邪的目的,所谓养正积自除。因此,祛邪有助于正气的内守与滋长,扶正可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两者联系紧密,祛邪即为扶正,扶正旨在祛邪。
肝癌是多种原因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正气不足,病邪结聚于体内而发生的。正邪交争,正邪力量是会发生变化的,正邪盛衰不同,则肝癌分期不同。初期正强邪盛,以攻邪为主;中期邪盛正虚,当攻补兼施;晚期,正虚邪凌,应扶正为主。辨别扶正与祛邪的侧重,适时施治,力求恢复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
四、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特色和优势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药治疗,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采用,能增强免疫力,化瘀解毒,软坚散结等,对于不能接受系统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是最佳的支持治疗。中医药可以全程参与西医各期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具有减毒增效作用。如癌前病变,可以通过消积化瘀延缓癌变。术后出现全身症状,气血不和或虚弱的,中药可以补气血,调免疫,促进患者的尽快的恢复。缓解介入与靶免治疗出现的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机能衰弱及炎症等毒副反应等。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 邢宇锋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时聪聪